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三、交響曲之誕生

字體:16+-

在重點介紹巴赫與亨德爾之前,我們還是把交響曲誕生之前的線索進一步梳理清楚。

意大利序曲或者不如幹脆就叫作“交響曲”,在德國北部有顯著的發展。因為歌劇並不常上演,所以作曲家就專門為音樂會譜寫交響曲,生卒年代都在18世紀的約翰·戈特裏布·格勞恩就寫了一百多首交響曲。這些作品都有很濃鬱的意大利風格,在當時頗受歡迎,但到真正的古典主義交響曲誕生以後就被人遺忘了。

真正奠定交響曲雛形並留下經典作品的是巴赫的第三個兒子卡爾·菲利普·艾曼紐·巴赫,他不僅把古鋼琴中的奏鳴曲式用於交響曲,而且還巧妙運用從父親那裏學來的高超對位技術,有時甚至還通過賦格形式將舊式對位與新式和聲融為一體,使音樂呈現出既複雜又單純的動人美感。小巴赫的交響曲雖然多用3個樂章,但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已經非常清晰。今天仍被經常演奏的作品182號的6首全是為弦樂隊而寫,作品183號的4首則加上兩支長笛、兩支雙簧管、一支大管和兩支法國號。

C.P.E.巴赫

18世紀的英國音樂雖然是亨德爾一統天下,但英國本土作曲家威廉·博伊斯在當時便被認為是亨德爾之外的“第一人”,他的音樂風格兼受意大利和法國影響,雖然主要創作活動以教會音樂為中心,但流傳至今的經典卻首推8首交響曲。這8首演奏時間長不到10分鍾、短不足5分鍾的“交響曲”原來都是為頌歌、假麵劇和戲劇而寫的序曲,前4首是意大利風格,後4首是法國風格。博伊斯在音樂觀念上比較保守,他在寫作這些交響曲的時候德國曼海姆樂派的新交響曲形式已經傳入英國,但博伊斯卻恪守巴洛克和聲特點,注重技巧而忽略主題發展,在音樂精神上更接近亨德爾和維瓦爾第的大協奏曲。其實海頓和莫紮特早期的交響曲差不多都是這種樣子,無不音色華麗、動力充沛,而且明晰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