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二、俄羅斯的鄉愁——拉赫瑪尼諾夫

字體:16+-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在伊萬諾斯卡莊園的花園中譜曲

與俄羅斯另外兩位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相比,拉赫瑪尼諾夫的經曆和音樂風格似乎要特殊一些。雖然他直到1943年才去世,但他卻是一個傳統主義者,他的音樂中有大量充滿感情的旋律,具有豐富的抒情意味、戲劇性的**和五光十色的音響。他的目光始終盯著浪漫主義的過去,是最後一位俄羅斯浪漫主義作曲家,是柴科夫斯基的繼承人。

拉赫瑪尼諾夫生於1873年,母親是一位有很高造詣的鋼琴家,他從小隨母親學琴,1883年贏得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獎學金,1885年隨嚴厲的鋼琴教授尼古拉·茲韋列夫學習,並通過他認識了安東·魯賓斯坦、安東·阿倫斯基以及最重要的柴科夫斯基。1888年,拉赫瑪尼諾夫開始隨塔涅耶夫和阿倫斯基學作曲,並對作曲越來越重視,終導致和鋼琴主科老師茲韋列夫分道揚鑣。畢業前夕,拉赫瑪尼諾夫已經寫下非常傑出的作品:《升F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悲歌三重奏》,歌劇《阿列格》是他的畢業作品,獲得有史以來的最高分。

拉赫瑪尼諾夫和他的歌劇中的主演在一起

拉赫瑪尼諾夫作為一位作曲家的前途看來一片光明,特別是當他在1892年寫下他最受歡迎的《升C小調前奏曲》後,沒有人懷疑一位繼柴科夫斯基之後的偉大作曲家已現端倪。然而幾年之後當拉赫瑪尼諾夫野心勃勃地推出他的《第一交響曲》時,卻遭到慘敗,從而導致作曲家一連三年的精神低穀,直到1900年通過催眠心理治療才算恢複正常。此刻他不僅重拾信心,還萌發了愛情,他與表妹納塔麗亞·薩丁的戀情直接催生了他最偉大也是最受鋼琴家歡迎的作品——《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樂曲充溢著俄羅斯純樸、粗獷、熱情、明朗的特點,並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它顯示了作曲家已完全掌握了俄羅斯音樂語言的真諦。第一樂章有獨奏鋼琴輕聲奏出的一長串無伴奏和弦,好像遠處傳來低沉的鍾聲。這朦朧沉悶的聲音是典型的拉赫瑪尼諾夫音響,也是俄羅斯曆史的重要符號。陰鬱的第一主題仿佛是從敲鍾的動作發展而來,再由低沉的大提琴接過去,而鋼琴則編織著裝飾性的伴奏音型,直到樂隊突然爆發出輝煌的全奏。如夜曲般的第二樂章以加弱音器的弦樂開始,鋼琴伴奏著由長笛、單簧管和雙簧管吹奏的憂鬱的樂句。這是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中最美的篇章。第三樂章的主題是一個富有動力的節奏性疊句,洋溢著強烈而粗獷的俄羅斯民間舞曲氣氛。弦樂器加一支單簧管奏出溫柔優雅的第二主題,獨奏鋼琴接過這支旋律進行熱情的展開,從而進入更加寧靜的氛圍。鋼琴和樂隊進行反複之後,在暴風雨的**處連接了充滿勝利喜悅的結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