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科菲耶夫
20世紀蘇聯最偉大的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其實都不是狹隘的民族樂派。出生於1891年的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也是一位超級音樂神童,5歲即創作出一首鋼琴曲,9歲寫歌劇。他先後師從格裏埃爾、裏亞多夫、裏姆斯基-科薩柯夫和車列普寧等人,1918年經日本去往美國,後來到巴黎居住14年,1936年返回蘇聯,從此開始了如煉獄般的藝術創作生涯。普羅科菲耶夫寫於1914年的管弦樂《西古提組曲》代表他創作早期的民族主義階段,同時也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原始主義的影響。1918年創作的《古典交響曲》已經流露出他能創造性地把傳統素材和曲式布局糅合為新鮮的理路,基本上屬於有調性的旋律,跳越大並且線條長,三和弦的和聲充滿了奇異的轉位與間距以及衝突的位置。他的《第五交響曲》和《第七交響曲》證明他尋求明朗的旋律獲得成功,它們的確是抒情主義的勝利,既不甜膩,又不俗氣。雖然他喜歡通過重複製造**,再用管弦樂手法加強,但是作為正主題陪襯的豐富的從屬樂思不斷出新,聽眾樂於反複玩味,領略精微貼切的種種細節。給普羅科菲耶夫帶來世界性聲譽的作品是朗誦與樂隊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交響組曲《基日中尉》和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它們不僅名列交響樂音樂會的常備曲目,而且是錄音室裏不斷推陳出新的經典。
普羅科菲耶夫的歌劇和舞劇經常在莫斯科大劇院上演
天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
肖斯塔科維奇1941年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
出生於1906年的德米特裏·肖斯塔科維奇,9歲開始隨母親學鋼琴,13歲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專修鋼琴和作曲,老師包括格拉祖諾夫等。他是以19歲畢業時發表《第一交響曲》而在國際樂壇一鳴驚人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中“戲劇性心理描寫”到肖斯塔科維奇筆下又有了獨特的解釋和變化,這首交響曲具有積極、生動、倔強的特點,從基本主題形象對立體現中形成的對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此後他的15首交響曲每一首都是人們翹首以待並給予良好反映的,其中第五、第七、第八和第十交響曲是全世界音樂會標準曲目中的重要作品。第四交響曲的樂隊編製特別龐大,隻有3個樂章,是作曲家無標題交響曲的第一部大型傑作;第五交響曲有一個扣人心弦的夢幻般的“廣板”以及誇張而虛飾的凱旋式末樂章;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伴隨著戰時驚心動魄的故事,並且因逼真的場景描繪而成為作曲家最寫實的交響曲;第八交響曲寫於戰事發生逆轉之時,主題比較令人費解,作曲家對末樂章的解釋是“嚐試展望未來,展望戰後的年代,邪惡和醜陋的一切都會消失,美麗的事物將獲得勝利”;第十交響曲創作於一個敏感時期,作曲家一方麵說他“想要描寫人類的情感與熱忱”,一方麵要“讓他們聽了以後自己去猜”,它的含義空間從來都為音樂學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比如第三樂章結尾處12次圓號的五音呼喚;第十一交響曲“1905年”為紀念1905年革命而作,4個樂章都有標題,分別為“冬宮前的廣場”、“1月9日”、“永遠的追憶”和“警鍾”;第十三交響曲采用了葉甫圖申科的詩作《娘子穀》為歌詞,是一部帶男低音獨唱及男聲合唱的清唱劇式的交響曲,5個樂章同樣有標題:“娘子穀”、“幽默”、“在商店裏”、“恐怖”和“出名”;第十四交響曲集中了作曲家在室內聲樂、室內器樂與交響曲三種體裁方麵的特點,它的原型是穆索爾斯基的《死之歌舞》,全曲分11個樂章,其中綜合了奏鳴曲、回旋曲和雙重變奏曲的原則,音色、節奏聲調及和弦的綜合,自然音階、半音音階和十二音體係各音區的對照,無論怎樣使用這些音樂語匯,照例都和死亡形象有著聯係;第十五交響曲小巧精致、玲瓏剔透,引用了羅西尼、瓦格納、格林卡以及作曲家自己的音樂,這是嚐試描繪一幅從童年到墳墓的音樂自畫像嗎?還是像歌劇作曲家威爾第那樣,將最後的謝幕以偉大的“喜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