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二、“回到巴赫”——斯特拉文斯基與欣德米特

字體:16+-

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家》

新古典主義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隻需采取中立的立場,回到古典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去”,將作曲家擺脫主觀性,以冷靜的客觀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現代主義的手法表現出來。這一派別的作曲家運用古典派、巴洛克,甚至更早一些時期的音樂風格,以均衡的形式和清晰的主題來取代晚期浪漫派以來的誇張和對形式的忽視。但這絕不是古典的複興,作品中更多地運用了擴展的調性甚至無調性手法,因而就有了一種對真正古典主義的歪曲模仿和變形的意味。

斯特拉文斯基

新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性人物是意大利的布索尼和俄國的斯特拉文斯基,他們早期的典型作品是布索尼的《喜劇序曲》、《鋼琴小奏鳴曲》與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阿波羅》、《妖女之吻》、《詩篇交響曲》等。這些作品選自古代神話或中世紀宗教題材,在音樂上則是對古代風格的模擬與現代技法的混合物。在這一時代的許多作曲家身上都顯示出這一傾向的影響,如奧乃格、米約和普朗克。德國的欣德米特曾被稱為客觀主義的代表,在和聲上建立了新的體係,並寫了許多現代化的賦格。他的作品把古典的題材和新的音樂語匯結合起來,可歸入新古典主義的範疇。甚至19世紀至20世紀沿襲浪漫主義或民族樂派傳統的許多作曲家,都曾與這個流派並行不悖,如巴托克、科達伊、拉威爾、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等幾乎所有的作曲家,隻要還在使用古代的形式、體係,都可以說是受了影響,不管他同時又是什麽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位音樂史家說得好:“每一位近現代作曲家身上,都有好幾種主義。”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生於聖彼得堡近郊,1971年卒於紐約。這位20世紀最有影響的作曲家和西方現代音樂的代表人物,就其逝世的年代來看,幾乎和我們在同一個時代生活過,但給我們的印象卻好像十分遙遠,因為他已經被歸入在音樂史上享有盛譽的那些偉大人物的行列中去了。斯特拉文斯基9歲開始學習鋼琴,18歲自修音樂理論,尤其熱衷於對位法。他在攻讀聖彼得堡大學法律係的時候,與裏姆斯基-科薩柯夫有一次會見,大師因為喜歡他的性格而收他做了學生。僅僅是這樣3年的“業餘教育”,就促使斯特拉文斯基放棄了在政府工作的職位,決心獻身音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