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的《印象3:音樂會》
表現主義音樂也是表現主義繪畫的同步藝術,但在時間上晚了大約十年。表現主義繪畫興起於1905至1930年間,以德國和奧地利為中心。1911年,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馬爾克等人在德國創辦《青騎士》雜誌,不僅刊載繪畫,而且表達了許多關於繪畫、戲劇、詩歌方麵的評論。他們不滿足於印象主義者表現自然景物的表麵現象(光和影),主張根據“內在需要”表現自我感受和主觀精神世界,這種內在的精神深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多體現為焦灼、恐懼、絕望、茫然等緊張而近於歇斯底裏的情緒。
音樂上的表現主義在追求形式上的自由、反傳統、反對印象派等方麵,與繪畫的觀念是一致的,在它身上已體現出現代音樂反傳統、與傳統割斷一切聯係的主要傾向。首先,它完全放棄了傳統的調性規律,視八度中12個半音具有同等的價值,沒有過去主音、屬音的概念,使無調性占有絕對優勢。在對位方麵,多以複合的自由旋律進行,提倡線形的自由對位法。傳統的勻稱的旋律進行被一連串獨特的音的連續所代替,不再使用傳統的收束、反複,顯得很自由。節奏複雜化,顯得難以捉摸。在樂隊的使用上,這類作品偏向於使用較小的編製,配器精致,常帶有室內樂的性質。
用抽象繪畫表現的音樂
勳伯格自畫像
表現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定斯基的親密朋友阿諾德·勳伯格,他1874年生於維也納,早年曾師從策姆林斯基學過對位,但主要靠自學成才。他的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影響,代表作弦樂六重奏《淨化之夜》、康塔塔《古列之歌》和交響詩《佩利亞與梅麗桑德》都帶有後期浪漫派的特點。1908年以後,由於受康定斯基的影響,他不僅自己作畫,還寫下幾部典型的表現主義音樂作品。如獨角音樂話劇《期待》集中了勳伯格的表現主義的追求。獨角劇是一個女人的獨白,她到森林中去會見她的情人,卻找到了他的屍體。作品籠罩著一種情欲的、朦朧噩夢般的氣氛。在朗誦配樂《月光下的皮埃羅》中,勳伯格首次采用了所謂“語言的旋律、語言的聲部、語言的歌唱”——某種介乎語言的自由聲調和歌唱之間的東西。詩人想象自己是皮埃羅(法國啞劇中的醜角),通過月光的象征,表現自己的種種形象,猶如一縷月光照進玻璃杯中會呈現出許多造型和顏色。不過他不寫皮埃羅的有趣奇遇,而幻想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怪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