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一、原生態印象派——德彪西

字體:16+-

克勞德·莫奈的印象派繪畫《日出·印象》

印象派音樂作品的體裁,主要是鋼琴和管弦樂。在鋼琴音樂中,特別注重柔和朦朧的音色,要求觸摸似的彈奏與踏板廣泛、細致的使用。在管弦樂作品中,經常使用各樂器組中細分聲部的織體寫法,突出細膩的色彩表現,用樂隊音響的各種色調變幻引起感官刺激,以暗示出對某種印象的感受。在作品結構上,作曲家對傳統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已不感興趣,追求的不再是音樂形象之間的矛盾對比與衝突,也不強調戲劇性的展開手法,這些原則已被一種新的觀念取代了。印象派作曲家熱衷的是繪畫、素描式的標題性音樂,借此渲染出光與影的交替和各種變幻不定的氣氛。

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和最主要的作曲家是克勞德·德彪西。他1862年生於巴黎近郊,10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8歲轉入作曲班學習。暑假期間他曾兩次去俄國,擔任柴科夫斯基的資助人梅克夫人家的音樂教師,有機會接觸到俄羅斯音樂,並深受穆索爾斯基的影響。1884年,他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大獎,有機會去意大利留學兩年。

魯賽爾的作品《牧神的午後》

此後,他與印象派畫家、象征派詩人多有交往,後者對德彪西的影響更為深刻。他經常參加在象征派詩人馬拉美家裏舉行的星期二晚會,他的第一首印象主義音詩《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就是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在1892年寫出的。在表現奇特、神秘題材及渲染飄忽不定意境方麵,它堪稱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作。它不僅鮮明地體現了印象派管弦樂作品的風格與技巧,同時也完美地暗示出馬拉美的詩中那種如夢如幻的氣氛和時而朦朧、時而陽光豔麗的境界。

牧神“潘”是希臘神話中一種頭部和上半身像人、腰部以下為獸的神,他帶領羊群在森林裏一邊吹著牧笛,一邊跳舞嬉戲。馬拉美的原詩大意是:“在一個炎熱而倦怠的夏日午後,蜷臥在森林濃蔭下的牧神——一個天真而熱情的神,從睡夢中醒來,他安靜地吹著蘆笛,如在夢中。他的幽思馳騁於夢境與現實交錯的幻境中。透過他蘆笛的聲韻,好像在遠處湖邊的蘆葦裏,有河川仙女在那裏戲水,他弄不清這是現實還是幻影,於是愛的熱情立刻高漲。然而幻影消失了,他的幻想又遨遊於空想的世界裏,將愛的女神維納斯攬於懷中,感到一陣銷魂而冒瀆的喜悅。不久這個幻影也消失了,陽光和暖,綠茵宜人,他又蜷臥下去,進入夢鄉。”德彪西的樂曲微妙地把握住詩中奇幻的氣氛,表現出情調柔美細膩的感官世界。長笛首先吹出牧歌風格甜美舒適的主題,描繪出夏日沉靜的森林深處牧神夢中的憧憬。主題反複之後,引出一段稍微激昂的雙簧管旋律,模糊神秘的情調更加稠濃。中段的主題更加美妙非常,先由木管吹出,再由弦樂華麗地歌唱,極富感官愉悅之美。不久樂曲又回到開頭沉靜夢幻的主題,然後逐漸微弱,餘音嫋嫋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