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二、印象中的“永恒理想”——拉威爾

字體:16+-

鋼琴前的拉威爾

德彪西之後,印象派音樂的風格及手法影響遍及世界,許多作曲家的作品都明顯地帶有印象派的色彩,但實際上又很難把某個作曲家斷然歸入到這一行列中去。法國作曲家莫裏斯·拉威爾雖然也以象征派詩人的詩譜寫歌曲,但他在創作風格上是兼收並蓄的,他不僅研究法國的古鋼琴音樂、李斯特的鋼琴音樂和裏姆斯基-科薩柯夫的色彩性配器,還從西班牙民間音樂中汲取養料,形成一種精密細致、凝練典雅的風格。

1875年3月7日,拉威爾出生於法國比利牛斯山穀毗鄰邊境的小城西布恩,父親是有瑞士血統的法國人,母親是巴斯克人。拉威爾7歲開始學習鋼琴,很快便在鋼琴演奏方麵顯示出過人的才華。全家遷居巴黎後,拉威爾開始接受係統的音樂教育,並於1889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鋼琴班。在校學習期間,拉威爾不僅接觸到爪哇甘美蘭音樂、俄羅斯音樂和瓦格納的藝術,而且還結識了加泰羅尼亞音樂家裏卡多·維涅,後者成為他作品最忠實的演繹者。1895年,拉威爾從鋼琴高級班畢業,兩年後重新返回學院學習作曲,師從弗雷。拉威爾曾經5次參加羅馬大獎比賽,均铩羽而歸。特別是1905年的那屆,拉威爾已經是技巧非常純熟的作曲家了,卻在第一輪即被淘汰出局。當時他的鋼琴作品《水之嬉戲》、弦樂四重奏和聲樂套曲《舍赫拉查達》已經好評如潮。他的落選激起全國公憤,最終迫使音樂學院的院長辭去職務。

《達夫尼與克洛亞》第一幕場景

印象主義特征在拉威爾的早期作品中比較明顯。他的《水之嬉戲》和德彪西《意象集》中的“水中倒影”,都是描寫“水”的印象主義鋼琴珍品,但前者比後者早了4年。拉威爾雖然也采用印象主義的技巧,但從未蓋住他對幹淨的旋律輪廓、清晰的節奏和紮實的古典主義結構的基本愛好。而且他的和聲雖然複雜精致,卻仍然是功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