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一、“背叛者”或“殉道者”——馬勒

字體:16+-

馬勒

古斯塔夫·馬勒1860年7月7日生於波希米亞小鎮卡裏什特。父親是一個猶太酒商,母親是肥皂製造商之女,他們自從1857年結婚以後,共生下14個孩子,隻有7個沒有在繈褓中夭折,馬勒是幸存下來的孩子中的老大,曾親眼目睹兄弟姐妹的死亡。馬勒5歲的時候,別人問他長大後做什麽,他回答道:“殉道者。”

他6歲學習鋼琴,10歲在伊格勞首次登台演出獨奏會,後來去往布拉格寄人籬下,多虧一位獨具慧眼的好心人施瓦茨的幫助,馬勒才於15歲時得以站在維也納音樂學院鋼琴教授朱利烏斯·艾普斯坦的麵前,後者稱他為“天生的音樂家”。馬勒在維也納音樂學院的老師除了艾普斯坦之外,尚有教和聲的羅伯特·福克斯、教作曲的弗朗茨·克蘭,但對馬勒產生重要影響的老師是安東·布魯克納。雖然馬勒未正式成為他的學生,但他和同窗雨果·沃爾夫、漢斯·羅特、魯道夫·科西紮諾夫斯基盡可能去旁聽布魯克納的和聲與對位課程,瓦格納和他忠實的信徒布魯克納是這幾位年輕人共同崇拜的對象。

馬勒在1878年畢業以後謀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哈爾溫泉浴場的簡陋劇院指揮,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第一部大型作品《悲歎之歌》康塔塔,但在報名參加角逐“貝多芬獎”時落選。評審委員會成員包括勃拉姆斯、漢斯·裏希特、戈德馬克及維也納音樂學院院長海爾梅斯伯格等人。這次打擊促使馬勒暫時放棄作曲,將興趣轉向指揮方麵。他後來回憶說:“如果評審們把600盾的貝多芬獎頒給我,我的人生將因此全盤改變。”

馬勒在施泰因巴赫的作曲小屋

馬勒指揮漫畫

馬勒天生具有歌劇指揮才能,先後擔任過萊巴赫、卡賽爾、布拉格、萊比錫、布達佩斯和漢堡等大城市的歌劇院指揮,直到1891年出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兼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這個重要的職位伴隨他整整十年,指揮了一千多場演出。為了得到這個宮廷的高級職位,馬勒放棄了猶太教信仰,皈依了天主教。馬勒一生生活在良心的譴責與痛苦當中,因為類似的“背叛”行為此前也曾出現過幾次,比如身為波希米亞人,卻擔任布拉格德意誌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和同城的捷克民族歌劇院相抗衡;作為德奧歌劇的大祭司,他在布達佩斯歌劇院隻上演匈牙利語版德國歌劇;他也曾多次幹過“過河拆橋”的事情,無論是對曾經提攜過他的恩人還是愛她的女性,他的行為都未免顯得冷酷無情。1902年,馬勒和維也納才女阿爾瑪·申德勒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瑪麗亞1907年在邁爾尼格死於猩紅熱,同年馬勒檢查出心髒病,年底被迫辭去宮廷歌劇院的職務。1908年1月,馬勒遠渡重洋,出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指揮,但夏天的時候他仍回到歐洲。1910年,隨著阿爾瑪與建築師瓦爾特·格洛皮烏斯的相戀,馬勒夫妻間的矛盾趨於白熱化,為此馬勒曾經向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求診。1911年2月,馬勒因血液中鏈球菌感染,高燒不退,不得已回到歐洲,在巴黎治療無果後於5月18日病逝於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