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交響樂欣賞十八講

第六講 巨人貝多芬(下)

字體:16+-

二、交響曲之神祇

貝多芬

唯一了解貝多芬的方法就是去熟悉他的交響曲,他的9部交響曲反映了他整個的生命曆程,它們是標準器樂曲的精髓,是世界上最悅耳、最深刻的音樂。

貝多芬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最後的代表,繼海頓和莫紮特之後發展了古典型新型作品的器樂曲體,這種曲體給在相對比較和發展中反映形形色色現實現象提供了可能性。奏鳴交響套曲曲體終於在這幾位作曲家的鑄造中成了型,用鮮明而緊張的情節擴充並充實內容的則是貝多芬,這種以豐滿有力為特點的新內容體現在交響曲中。貝多芬的交響曲每一首的構思和藝術表現手法都是多樣化的,每一首都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其中包含著相互尖銳衝突的眾多形象之間的種種複雜關係。

C大調第一交響曲完成於1800年,就結構平衡與外在表現而言,他已與海頓分道揚鑣。海頓與莫紮特的成就是糅合了優美與活力,而貝多芬表現出來的卻是**裸的活力。曲式是海頓式的,但已擴展,對比度增高,和聲關係也增大。不時出現的漸強標記說明貝多芬是多麽注意力度層次,它後來成為貝多芬風格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三樂章沿襲海頓小步舞曲的名稱,但已經表現出他後來發展成功的諧謔曲的特色,快速幽默,情感與結構對比強烈,表情輕鬆,節奏逼人。

D大調第二交響曲反映出貝多芬如何超越了生命中的苦難。它用長長的柔板引入第一樂章,宣告這部作品的篇幅為交響曲中前所未見的。三段主題每段包括兩個明晰的旋律,使第一樂章變長。小廣板特別精美,有層出不窮的主題和豐美如歌的風格。諧謔曲和末樂章同第一樂章一樣,活力充沛,熱情似火。末樂章用擴大的奏鳴曲式寫作,因第一主題反複次數多而有回旋曲的意味。這部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創作分期上有著裏程碑的意義,它是貝多芬最後一首仍殘存海頓影響力的交響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