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在音樂史上常有“交響曲之父”的稱譽,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一體裁的首創者並不是他。海頓的功績在於他把先輩的創造規範化和完善化,並通過他的作品創造了一套能經久不變的傳統。我們可以說,海頓是音樂史上第一位全心全意創作交響曲的作曲家,所以他完全擔得起“交響曲之父”的美譽。
據現有的資料看,海頓一生共譜寫了超過104首交響曲,同時代的作曲家除了維也納的迪特斯多夫之外,大概沒有人比他寫得更多。海頓最早的交響曲采用由意大利歌劇序曲演化而來的古典主義初期的3樂章形式,從第三交響曲開始具有古典主義的4樂章結構:(1)快板;(2)適中的行板;(3)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4)快板。
冬天的埃斯特哈吉宮殿
海頓在1761年寫的第六、七、八交響曲有一些例外的特點,他為它們取了3個標題式的名稱:《早晨》、《中午》、《夜晚》。其中《早晨》第一樂章開頭有簡短的慢引子,描寫日出的景象;《中午》近似宮廷沙龍裏的“宴席音樂”,第二樂章描寫神與罪人的對話,小提琴和大提琴分別擔任角色,在結束時共同演奏極其優美的華彩樂段;《夜晚》的第四樂章描寫夏夜的暴風雨,以形象鮮明而引人入勝。
18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交響曲創作,開始顯示出海頓技巧成熟、想象力豐富的特性,尤其是在德國“狂飆”思想的影響下,作品中出現了強烈的感情表現,如第44、45、47和第49交響曲等,篇幅都較以前大,主題的呈示更加寬闊,快樂章常常從威風凜凜的全奏開始,像是在大聲疾呼,緊接著出現對比樂思,然後重述整個主題。展開部更富推進力和戲劇性,常有突然的強弱變化,和聲的色彩更加豐富,轉調的範圍也更廣。這些交響曲采用的都是小調,有一些傷感浪漫的情調。E小調第44交響曲又稱“悼念交響曲”,有海頓所有作品中最美的一個慢板樂章(即第三樂章,由小提琴演奏);升F小調第45交響曲以“告別”聞名於世,它的最後一個樂章從急板突然中斷,轉入意想不到的寧靜、平穩、懇求似的慢板主題。30小節後,第二圓號合上樂譜,吹滅譜台上的蠟燭起身離去。接著,長笛也以同樣方式退場,第一圓號、雙簧管、弦樂器紛紛效仿,最後,在微暗的燈光下,僅僅剩下兩把小提琴淒涼而力竭地演奏最後幾個小節。傳說海頓用這種辦法來暗示埃斯特哈吉親王:音樂家在避暑夏宮呆得時間太長了,他們要離開樂隊,回家與親人團聚。這確實是一部能讓親王感動的作品,他第二天便批準樂師們休假返回維也納。正像一位海頓學者所說:“美麗而孤獨的交響曲所取得的成功,遠遠超過了任何語言。”舒曼也認為如果聽了這段淒涼的結尾音樂,不管是誰都笑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