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遺容麵模
雖然海頓創作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和兩首大提琴協奏曲直到今天都是音樂會和唱片目錄上該體裁的保留曲目,但海頓作為一位古典樂派協奏曲大師的地位和影響長期以來都被忽略。這一方麵是同時代的莫紮特以數量眾多且優美動聽的協奏曲遮蔽了海頓的光芒,另一方麵也與海頓本人並不是一位優秀的器樂演奏家有關,至少在他的時代他並不以此聞名於世。
海頓最著名的協奏曲當然首推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它同時也是曆史上為鍵孔小號譜寫的最膾炙人口的兩首之一(另一首為約翰·尼波姆克·胡梅爾所作)。1796年,海頓第二次訪問倫敦回來的第二年,他為維也納宮廷樂隊的小號樂師安東·維丁格爾設計的具有新的機械按鍵裝置、能吹奏半音階的小號專門譜寫了小號協奏曲。在海頓時期的標準樂隊裏,小號是一種局限性很大的樂器,隻能吹中聲區由很少幾個音符組成的呆板音型,此前巴洛克小號手在高音區華麗的炫技此時已經消失,而能夠吹出音階中的全部音(包括半音在內)的活塞小號尚未發明。海頓從來都對實驗樂器保持極大興趣,所以盡管他已經十幾年沒碰過協奏曲創作,盡管他此刻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構思清唱劇上,但是友情的動力增強了實驗的**力,他為了朋友,為了在樂器的表現力方麵再走遠一步,海頓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協奏曲。它寫於偉大的《倫敦交響曲》之後,成為他最著名的協奏曲。這部協奏曲無論是結構還是技法都達到了純熟的境界,音樂色調華麗繁複,旋律簡潔而富於活力。為了突出整曲輝煌的特性,海頓很明智地以極輕的力度開始,由小提琴奏出洋洋自得的主題;行板樂章富於沉思性,而且故意寫得比首尾兩個樂章情緒暗淡。它的頭4個音預示了他3年後創作弦樂四重奏“皇帝”的主題,非常易於辨認;光華燦爛的末樂章再一次以耳語般的呢喃開始,小提琴和中提琴交織成一個透明的音網,曲式是典型的海頓式的回旋曲和奏鳴曲的混合,小提琴奏出的旋律既是奏鳴曲式的正主題,又是回旋曲中屢次出現的疊句。尾聲是充滿戲劇性的神來之筆,整個弦樂組突然以碎弓爆發,接著同樣突然地用碎弓奏出極輕的樂句,和聲的變換也同樣令人耳目一新。臨近結束時,獨奏小號有一段盡情展示技巧的華彩,而樂隊再次進來時,沒有通常的齊奏助威,而是用帶有小調和聲的憂鬱氣息的耳語,在最後時刻讓位於古典傳統的不斷重複的歡樂的終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