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鍵盤空間:由巴赫開始的邏輯

撞牆舒伯特

字體:16+-

為貝多芬葬禮手擎火炬的舒伯特,一生崇拜貝多芬,生時維也納街上撞見大師,亦不敢上前叨擾。一年半載之後,卻隨他的偶像辭世而去。這段傳說充滿似是而非的寓意,可實際的故事似乎更為奇巧。舒伯特的音樂和貝多芬糾纏不清,最終自己撞出一個麵目,給後來的音樂敲開一個門洞,自己卻去陪伴大師安息。

舒伯特瓦解他一輩子崇尚的古典音樂語言和結構,他的音樂不是表麵的悅耳動聽,而是古典風格夾層之間破土而出。舒伯特一生追隨詩神,接過貝多芬火炬,尾隨行將終結的古典風格,自己卻從墳墓底下走出一條路來。

很長時間,舒伯特不被認可。習慣古典風格的耳朵聽不到舒伯特解體的神奇美妙,被奏鳴曲式修理順當的腦袋不能忍受舒伯特閃爍不定的古怪和魔術。不是舒伯特的音樂沒有結構,而是他的音樂織體不在建築中心的群體裏麵打滾。他不像海頓那樣簡練之中生動活潑,也不像莫紮特那樣繁複之間神出鬼沒,更不是貝多芬條理分明的實打實著。舒伯特一頭鑽進貝多芬的鋼鐵世界,是天才的純真無邪[1],有詩神守護的舒伯特,具備孫悟空的隱身魔術,讓他穿越銅牆鐵壁的死胡同。舒伯特一生攜帶貝多芬的痕跡,骨子裏卻是第一個把貝多芬送進墳墓的人。可惜的是,舒伯特超越他的時代太早,當時的維也納依然還是貝多芬的熱度,把貝多芬的墓碑當作宏偉建築,逼著已經出來的舒伯特回去陪葬——所以他得先去地下等上百年之久。

貝多芬之於古典風格,幾乎就是一個內容兩個名詞。以古典風格而言,海頓充滿原始的隨機應變和趣味;莫紮特既在又不在,把古典風格的骨架藏在裏麵。貝多芬實在得多,他的音樂幾乎沒有旋律,和聲的動機和演變就是他的歌聲。貝多芬分解和聲,變結構骨架為肌體血肉。這是古典風格的精髓,奏鳴曲式的基礎,也是交響樂的宏圖。可是到了舒伯特手中,盡管表麵依葫蘆畫瓢,骨子裏麵卻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