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鍵盤空間:由巴赫開始的邏輯

雨點

字體:16+-

我最煩為音樂編織的故事,大概因為自己的工作和視覺藝術有關,所以更加害怕圖解的故事。我可以理解大眾文化對於通俗音樂的需求,音樂這個家夥出其不意,直接打動無備的我們,可是一旦有意抓它,卻又溜得無影無蹤。中國人有關狐狸精的故事很有意思:不管狐狸精多麽神奇美貌,我們絕不甘心虛無縹緲的東西,所以老懷戒心,一有機會,即刻致其死地顯其原形。看到一個實實在在的死狐狸橫在眼前,總比捉摸不定的美女心定。一個死在眼前的老虎總比一個來去莫測的威脅讓人感覺心安。人類的理性一次又一次說服我們:人是萬物之首。不但“我思故我在”,更是我見我知我懂故他在。

我們很難容忍自己抓不住和看不見的東西,懷疑無形無態的幻象魔影,盡管常常奇妙之處就在於此。藝術就是如此捉摸不定的東西,音樂又是藝術中的極致。即使最有故事的音樂也超越故事本身,巴赫的康塔塔(Kantata)是具體的聖經片斷,但音樂遠在聖經故事背後。貝多芬“命運敲門”和“郊外田園景色”都是極大的誤導。這不是作曲家的過錯,也不是藝術史記載失誤,而是我們一廂情願。藝術創作的結果無論具體還是抽象,或多或少都與藝術家的具體生活有關,也就是說都有故事可言,有時甚至是一些放不上桌麵的故事。可是藝術之神奇,藝術家不可言喻之“能耐”,能夠超越具體的局限,甚至包括藝術家自己。模糊是進入這個無限的門戶,是神奇世界的魔笛。我們之所以感受音樂藝術之強烈,就是因為音樂不拘具體。我們心神已到,但是腦子不服,一想不對,沒有被“我”控製在手。我們忘了藝術的精髓就是在於捉摸不定,所以急急忙忙一棍子下去,本來沒有物象的生態,硬要假借一個世俗的龍套,搞定下來一看,不是一個死狐狸就是一隻死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