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櫥窗裏的高級商品
我並不反對藝術的商品化。金錢隻是藝術的時裝外相。就藝術來說,商業社會是女人身上的紗巾,春風得意,繽紛豔麗卻又無態無形。金錢是暫時的可有可無,藝術作品最終甚至脫離作者,有它自己的生生不息。藝術一麵和世俗人情瑣碎息息相關。另一麵,卻與周圍時空若即若離,獨立卓然。藝術是基因,人是活蹦亂跳的細胞生命。我們人性情篤,不免尋找我們有限之生的一點因果關係,追蹤藝術背後的世故人情——因為我們需要不斷激活創意的原始,不斷編織我們即時的有機生命。
今天的商品消費市場,把古典音樂製作和消費之間的人情世故洗刷殆盡,中間隻有藝術產品(artefact)和供求之間有效的機製平衡。一麵是商品的製作,另一麵是金錢的消費;一邊是藝術和音樂家單方的鼓搗,另一邊是觀眾和聽眾被動的消受。工業革命把這個世界大大向前推進,可是因為音樂藝術不是進步有方的連鎖反應,所以反倒砸了鍋底。
我常常在想,原始古人圍著篝火跳舞,黑暗無光的洞窟裏麵畫圖造型,這與填飽肚子沒有直接關係的衝動到底意味什麽——顯然不是簡單的娛樂。藝術不是我們生命的奢侈,不是一個可以購買消費、用來為了滿足自己需求的他物。創造的衝動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作為博物館的珍藏和學院研究的古典音樂,更是夾在今天大眾文化和商品市場之間的可憐蟲。與生氣勃勃“優劣不等”的流行音樂不同,古典音樂無息有生,無血有魂,精致不乏有餘,空響淩空有聲。和古典音樂相反,流行音樂是現實社會的脈搏、大街小巷的垃圾、年輕活潑的暴力、每人自己的恩恩怨怨,都可拿將出來發泄一通。流行音樂沒有業餘專業之分,大家參加遊戲,每人都有出名一時倒運一世的可能。流行音樂沒有割裂音樂家和聽眾之間,網絡交錯不清不楚的關係,它不是商品又是商品,不是消費又是消費,獨獨不像古典音樂,是個可以束之高閣陳列炫耀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