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彈好鋼琴的標準是彈出所謂連貫持續的歌唱性。這可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心虛,為這隻能敲敲打打不“爭氣”的樂器之王遮羞避嫌。實在對不起,不管喜歡與否,鋼琴就是一個打擊樂器,即使一個踏板永遠踩住,轟然不清的音響還是敲打出來的點撥。
鍵盤不是摩擦發聲的樂器,而是一個打擊撥弦和錘擊發聲的機械動態。每個聲音發生之瞬間,已是消失漸弱過程之途中。任何鍵盤樂器,音和音之間的關係是由各種不同的錯覺連接。鍵盤不是寫實的工具,而是一個抽象的媒體。
鍵盤樂器由撥到擊,曼陀林(mandoline)和吉他一樣都是古希臘撥弦樂器的後裔。今天我們對鍵盤樂器的雛形百般挑剔,嫌它撥動敲打的聲音突兀不順,可是當時的音樂家卻沒這般成見,因為他們是從手工作坊裏麵出來的藝人,不是工業革命產生的機器。他們意識到鍵盤樂器的特點,更加溺愛它的局限,也就是這種局限,轉而成為獨特的個性,為之創造出來無數奇跡一般的音響。
鍵盤樂器的局限無異正是它的神奇之處,琴鍵或撥或擊敲打出來,是瞬間擊發的點,不是拖拉出來的線。敲擊過後,餘下讓給琴弦音板自顯身手。鍵盤樂器後來日趨複雜,但是依然還是敲敲打打,機械的特點沒有改變,更沒有神秘可言。因為簡單明了,音樂反而餘地無限。鋼琴顯然不是拉弦樂器,更不是人聲歌喉。鋼琴有它自己的特點,是點的具體造型,線的抽象連接,它不需模仿其他音響。以前我的筆記曾經提到鋼琴作為抽象樂器的特點,因為每個音隻是一個點(staccato),點狀之間的空隙,是聽眾自己聯想的音樂,也是白居易所謂無聲勝有聲的神會。不能想象鍵盤連續不斷的音響,這不是可能與否的問題,而是抹殺音響造型的可怕聲音。音樂有形有體,鍵盤樂器更有自己放縱勾勒和敲方推圓的神奇。施納貝爾不斷提醒學生音樂的形體。有形體就有輪廓,有輪廓就有造型。所謂造型就是方塊圓圈之別和形狀之分。方有各種方,圓有不同的圓,物有不同的質,質有柔軟堅硬之相異。時間的音樂有斷裂的懸空,就有期待的回歸,有實有在,虛幻才會無窮,有點狀的局促,才能顯出線的伸縮和麵的寬闊。凡此種種,解說可以無數,沒有體驗,多了一點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