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鍵盤空間:由巴赫開始的邏輯

巴赫的畫意

字體:16+-

第一次完整看到巴赫手稿是多年前買黑膠(LP)唱片帶來的意外。那是古斯塔夫·萊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1977年的《勃蘭登堡(Brandenburg)協奏曲》,六個協奏曲總譜加在一起,挺大一本。單就盒子裏麵巴赫的手稿,這套唱片就有收藏價值,現在經濟實惠的出版商絕不做這類蠢事。我把這本影印的譜子拿在手裏翻閱,想象巴赫當年帶領無數蝌蚪,夾著手稿出門的樣子。我自己常常摩挲把玩書法的一筆一畫,習慣這種跳躍勾勒的圖案,更加上對巴赫音樂先入為主的偏好,在巴赫手稿裏麵,我首先看到的不是音樂,而是圖畫動態的描繪。我把這本手稿翻來翻去,愛不釋手,看來看去,一時糊塗,竟搞不清楚,巴赫是個畫家還是音樂家。

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首手稿局部

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第四首手稿局部

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首手稿局部

幾年之後,一次我在琴上讀到巴赫A小調二聲部創意曲(Invention),左右手的交錯,像是前後兩個相互勾連的弧線和圈套。我在琴上的手指動態讓我忽然想起自己作品鍛火燒鐵、曲線環繞的周折。第二天我把巴赫手稿找來,一看果然真是。我立刻拿到琴上去聽,右手聲部稍稍一讓,向前向右是個圓圈,左右手的聲部穿插倒置,前端延音線和末尾斷裂之間的主題,一動一態,一離一依,謙讓的躲避和直率的衝撞,全在筆墨紙間。這手稿之親近,純粹得爐火純青,沒有條條框框的噪音和擱手擱腳的幾何分割,似乎巴赫寫作的時候,心手相連的音樂動態就在筆尖!

二聲部創意曲第十三首前七小節Urtext譜例

二聲部創意曲第十三首前七小節手稿

第一小節右手高音聲部,十六分音的休止符號依著隨後的音符,主題開始是沒有聲音的音樂,話被左手低音的A說了,張著口連著呼吸帶過。高音譜上的第三、四拍分開來寫,理論上似乎沒有區別,音樂卻是不同的語態。首先,第三拍是個大三度的上行,然後第四拍再加一個形狀相似、音色有別、由下而上幅度更大的跳躍和弧線。這是抽象圖案畫出的具象意圖,是和諧與相對不和諧之間的重疊對比。不然為何G要上升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