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鍵盤空間:由巴赫開始的邏輯

音狀還是形狀?

字體:16+-

我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麽自己感受音樂的體驗不純,總在音樂裏麵聽到坐立不安的形狀色彩。小時候,一度以為純屬自己生理不正常的錯覺,不料具備這種“生理缺陷”大有人在。尤其是西方音樂中的節奏,不知怎的,和心髒的波動攪在一處,前後一就一錯,徒然跳出萬花筒裏無奇不有的神奇世界。節奏,在這個對於我們文化相當陌生的“機械”前後,居然有著如此活潑靈巧的生態:

這是巴赫第六個e小調帕蒂塔(Partita)BWV 830中庫朗特舞曲(corrente)開始的六個小節。庫朗特是一種文藝複興和巴洛克時期相對歡快的舞步,是優雅之中的調侃,絕對沒有今天迫不及待的衝刺。如果不是當代鋼琴大師那樣競技的速度,即便是用機械的節拍以舞步的速度彈出,短短的幾個小節,從中可以聽到左右兩手節奏之間的微妙脫落和參差不齊,從樂譜上麵,更可以看到右手緊縮之中展開的視覺形態。我想所謂的藝術,不是作態的大張旗鼓,隻是順其自然,在錯位的邊角牽扯,不多不少,稍稍增添微末的那麽一點兒。

莫紮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K. 284,Urtext的版本也是一個例子。第三樂章第十一個變奏曲中第194小節,莫紮特在出版印刷[1]的時候,特地注明表情輕重記號。除了部分現代音樂家之外,以前很少有人為了個別音符,明確每個音的輕重區別。我視譜過線,眼前徒然一晃,似乎腦門被人敲緊。但仔細再看,發現不是簡單對於演奏的提示,而是勾勒音樂的形體。莫紮特的輕重記號和通常的強弱拍子正好錯過,如此輕重緩急重新調整,畫出這裏音響的視覺效果:

一早醒來之前,不知為何,我在**折騰勃拉姆斯的一個動機:

我翻來覆去,腦子裏麵滿是蝌蚪一般短小的弧線,它們好像有生有息的動畫,相依賓配,迂回遊吟,兩度空間的弧線在三度空間裏麵慢慢變幻。我驚奇地觀摩這個可觸可摸的視覺動態在空中伸張演繹,我在夢中疲憊不堪的四肢跟隨一起輾轉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