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鍵盤空間:由巴赫開始的邏輯

鍵盤空間

字體:16+-

早年在師院讀書的時候,常去琴房玩琴聊天。有時我在音樂係同學樂譜上麵圖畫方塊圓圈,描繪各種奇奇怪怪的線條圖案。然後結結巴巴在琴上試圖證明這些抽象形狀和具體音符的關係。這種交流通常吃力不討好,可偶爾也會引起同學的興趣。一次,有位同學好奇地問我這些圖案從何而來?我一愣,從沒想過。回頭看看架在鋼琴上麵的樂譜,我說:“音樂一響,形狀自己就會出來,你沒看到?”“沒呀!我怎麽就沒見它?”那同學笑了。我當時真想跳起來揍她一頓,因為她的眼裏滿是鬼胎嘲弄,下麵的話沒說出來:不覺得自己有點不正常?但是不管怎麽說,鬼畫管鬼畫,最後在琴上,我還是把她給說服了那麽一丁點兒。

我當年去讀師院美術專業是因為有音樂專業可混。這種不務正業的歪打正著不是我的獨創。當年伯恩斯坦在哈佛讀音樂,但真正得益的卻在音樂之外,是大衛·普羅爾(David Prall)教授對綜合藝術的想法影響了伯恩斯坦的一生,最後自己回哈佛假借詩歌,用語言學獨特的角度解釋音樂。

在師院的那些日子,不知怎的,三搞兩搞,兩年之後我就搬進音樂班宿舍。從此以後,我和音樂班的哥們比自己美術班同學還近。當時我總去琴房練琴,最後藝術係主任下令禁止我再去琴房。可音樂班的同學和老師暗中向我,所以禁令實際無效。

我喜歡音樂全是出自本能。剛進師院的時候,我懵懵懂懂,根本不知瓦西裏·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保羅·克利(Paul Klee)在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之間的努力,更談不上對這方麵有何認識。可是,音樂一直給我可觸可摸的抽象形狀和色彩,我在雲裏霧裏鼓搗,一度還真以為通過音樂,可以窺視抽象藝術的真諦。甚至一時還在夢中看到自己玩弄音樂色彩變幻的動畫影片。二年級的時候,讀到康定斯基的《論藝術中的精神》(ü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不由吃了一驚,趕緊把自己的幼稚和狂妄收斂起來。當時,我常和音樂班的翊功和燕迪廝混。我們為勳伯格、貝爾格、威伯恩、康定斯基和克利這群音樂繪畫全才發瘋。更對當年維也納的音樂文化、德國抽象表現主義和包豪斯的藝術思潮著迷。翊功去美國之後,燕迪和我常常關在他那間小小的琴房宿舍,通宵達旦聽樂談藝。我們對庸俗圖像化的音樂解釋恨之入骨,以至於我準備的畢業論文是關於音樂和視覺藝術之間的區別,後來這個計劃以找不到指導教師告終。多年之後,讀到年輕的保羅·克利也曾發過類似自相矛盾的瘋魔,想來這種怪事真的無獨有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