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降b小調夜曲Op.9,No.1,不知為何總是聽到打鍾的鬼魂。彈完整個夜曲,身體裏麵,回**一圈一圈持續不斷的敲擊,一個圈套漪漣一個圈套,一個泛音點波一個泛音。
F大調夜曲Op.15,No.1是典型ABA的結構,A和B看上去反差對比,實際音樂通過中聲部的晃**貫穿一氣。A段夾在中間的聲部,像是棱角精致的鈴聲,在內觀裏麵來回叮當,不斷由裏向外蔓延,輕盈的回聲浸漬滲透周圍振**的音響。B段交替的和聲看似塊狀的模進,但聽來是把中聲部的晃**不斷擴大。先前鈴聲輕微,漸漸變為共鳴回響。而兩個A段一前一後,掛在大塊和聲進行的B段兩端,清澈無痕透明光亮。
Op.48,No.1,c小調夜曲是隻幽暗裏麵鑽出來的野獸,音韻墨跡的灰暗色調,私下聲嘶力竭的抽泣,和聲攪和出來的悲歌哀婉。c小調夜曲看上去是ABA的結構,盡管第三段的和聲重新回到c小調上來,但音樂遠遠不是簡單的重複。第一段不是葬禮的葬禮,魔鬼敲著定音鼓,詩神哲人的步履在雲間唏噓感歎。中段轉到同名大調,明亮的調性不但沒讓音樂變得歡快,而是更為深沉廣闊,合唱的大空世界在厚重暮色的背景上麵,壓出版畫的極端。層層疊疊的管風琴聲部,把尖銳的明亮推到極點,就像弗朗茨·馬克(France Marc)的繪畫,嘹亮的中黃和檸檬色彩從深沉的藍紫裏麵逼將出來,更加一層淒厲的悲愴。第三段回到c小調,但音樂沿著第二段的情緒繼續發展,隨後,重疊的和聲漸漸透明露臉,像是從晚霞濃雲之間積壓出來的光芒。c小調夜曲是肖邦夜曲裏麵特別的特別。
給他姐姐路德維卡·肖邦(Ludwika Chopin)的升c小調夜曲(WN37)[1]太出名了,在德國集中營裏救了娜塔莉亞·卡普(Natalia Karp)一命,不知是否這給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靈感,又用來做電影《鋼琴家》(The Pianist)的開場和結尾。夜曲開始四個小節和聲給後麵的絕筆壓陣,音樂是個非常的人世。我在鄉下貝森朵夫(B?sendorfer)上聽這作品,不知自己是在何時何處。那聲音形容不出,也不敢形容,它是一個直感的空無和黑白不明的大千世界,不管天神地俗,貴人布衣,雅致庸俗,學究孩童,誰都可以自己的角度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