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黃德舜 孟一文[1]
本文以Barrett、Balloun和Weinstein的關鍵成功因素架構為基礎,設計新的量表,以深圳市殘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殘友)為個案而展開。殘友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案例,截至2012年8月,殘友擁有27家子公司(另有1家基金會、9家社會組織),殘疾員工比例約為80%。研究結果顯示,殘友10個關鍵成功因素中,有一半以上的因素皆與員工潛能開發有關,這些因素也彰顯了殘友的企業文化及價值觀。整體而言,人力資本是社會企業發展的基石。堅守社會公益目標,在擁有了良好的團隊的同時,強化產品技術研發,提供優質客戶服務,密切關注市場的發展變化,加上政府相關稅法與政策的支持,社會企業就能走上成功之路。
引言
國際上關於社會企業的理論與實踐,約自2004年開始以論壇、研討會等形式在中國傳播[2]。社會企業在中國,實踐先於概念的使用[3][4][5][6][7],中國社會企業實踐涉及貿易、農村農業、流動人口、婦女、老人、嬰幼兒童、青少年、特殊教育及其培訓、健康與疾病、殘疾、艾滋、戒毒、環境與動物保護、企業社會責任、能力建設、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者、文化藝術與休閑等領域。截至2012年9月9日,以“社會企業”為題名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檢索結果為356篇論文,主要內容涉及社會企業內涵、範疇、分類、績效、製度以及中國案例等方麵。同時,除了陸續出版的社會企業的譯著(如《社會企業家的戰略工具》等),中國學者也有社會企業的專著出版,如《社會企業的崛起及其在中國的發展》[8]。然而,如何界定中國情境中的社會企業及其性質與作用,如何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學術界和實務界至今依然存在諸多困惑,歧見紛陳[9][10]。丁開傑[11]認為,實際上,中國的民間組織、事業單位、社會福利企業、合作社等多年來其實都一直在實踐著社會企業的內容,從第三部門到社會企業的發展端睨已經在中國出現。王名、朱曉紅[12]從社會企業的市場實踐、公益創新、政策支持、理想價值四個層次對社會企業進行分類,認為中國社會企業在實踐發展中已經開始形成一定模式和特點。社會企業的興起、發展與新公共管理運動、社會福利製度改革有關,而中國社會企業的興起與發展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條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趙莉、嚴中華[13]認為,中國現行法律體係框架內並沒有“社會企業”的明確界定,但如果從社會企業的本質分析,中國卻存在著大量的“準社會企業”或者“類社會企業”的組織。其中最為典型的主要有三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福利企業和社區服務中心。雖然這些組織尚未具備完全成為社會企業的資質和條件,但在一定意義上承擔了社會服務的功能,可理解為社會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初級組織,這些組織在完善中國公共服務體係,健全社會管理體製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術界已有不少關於中國社會企業的案例研究,如《YBC重建家園創業行動及其經驗分析》[14]、《社會企業介入三峽庫區移民就業問題的優勢和途徑》[15]、《社會企業:北京市構建節能型社會的創新機製》[16]、《寧夏鹽池小額貸款的實踐》[17]、《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研究——以廣東殘友集團為例》[18],但尚無以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s或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為主題進行基於中國案例的研究。深圳殘友集團是一個中國案例,其關鍵成功因素究竟有哪些?這是本文的研究問題。深圳市殘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殘友)於2009年成立,但創業從1999年開始,由5個人、1台計算機發展而成。截至2012年8月,殘友擁有27家子公司(另有1家基金會、9家社會組織),僅深圳各公司的員工就超過1 000名(具體人數如表1),殘疾員工比例約為80%。Social Enterprise UK 2012年10月公布的2012年度社會企業大獎的14類獎項中,今年增設的“年度國際社會企業”有五家社會企業入圍,殘友位列其中。中國學術界有多位同仁曾前往殘友調研並撰寫調研報告及論文等。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主要有兩篇:一篇是楊團撰寫並編入《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1)》的《殘疾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殘友集團成長解析》,該文認為,殘友的成長史同時也是殘障人士生存方式革命的社會運動史。殘友集團依托信息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揮殘疾人的優勢,開展了一場殘疾人生產方式的革命,開創了一體兩麵的新型治理結構,形成了融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經濟製度與社會製度於一體的企業社區的獨特社會企業模式。殘友把“向高科技領域發展”作為殘疾人就業的基本取向,形成了一整套標準化可複製的殘疾人就業加生活社區的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使1 000多名殘疾人(如果將深圳以外的公司計算在內,員工遠遠超過1 000名)實現了信息技術高新企業的穩定就業,並搭建了一個多方受益的慈善公益平台。殘友現已發展為擁有基金會、企業、公益組織的社會企業集團,並繼續在全國拓展集團規模。另一篇是彭勁鬆、黎友煥發表的《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研究——以廣東殘友集團為例》,提出商業模式是社會企業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該文以廣東殘友為案例,驗證融資管道、生產管理、業務選擇、資源整合、營銷方式以及利潤分配作為社會企業商業模式核心要素的合理性,以期為中國社會企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兩篇論文都是案例研究,前文是綜合性的,宏觀介紹殘友設立的背景、殘友模式的形成過程、殘友的組織架構和基本製度、殘友模式的內涵、效益與創新、對殘友模式的解析等,對殘友的商業運營探討不是太多;後文側重商業模式,強調了企業化營運對社會企業或類社會企業在經濟利益與社會目標之間實現可持續平衡,並最終完成其社會使命的重要性,但未探討社會企業在創新商業模式過程中的關鍵成功因素(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