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製

英國保守黨語境中的“大社會小政府”特點、困局及與我國的對比

字體:16+-

成曉葉 淩寧[1]

2010年英國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提出了“大社會”的競選口號,在成功將連續執政13年的工黨擠下台之後,戴維·卡梅倫的“大社會”計劃似乎並不像競選時那麽受到民眾的追捧,在保守黨與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領導下,“大社會”計劃在理論上仍顯稚嫩,在實踐中也是困難重重。但英國“大社會”的計劃所需要的基本的社會土壤、政治土壤仍然不成熟,在國情差異較大的我國推行類似的做法未必可行。

一﹑英國“大社會”的定義﹑起源與發展

(一)“大社會”計劃產生的背景

英國保守黨於2008年6月發布了《一個更強的社會:21世紀的誌願活動》綠皮書。在2009年的秋天,戴維·卡梅倫在雨果·楊講座上闡述了“大政府”的概念,這次演講也明確了誌願活動與社區組織在實現“大社會”這一理念中的作用。

“大社會”也是保守黨2010年競選的重要砝碼。戴維·卡梅倫在雨果·楊講座上發表了第二次重要的演說,該演說同時也構成了部分保守黨的競選綱領。2010年5月由保守黨和自由黨首相與副首相參加的聯合政府政策聲明中就包括發布“大社會”的議程。

(二)起源與定義

“大社會”是英國2010年保守黨大選宣言的標誌性口號。《泰晤士報》將“大社會”口號稱為重新塑造政府職能以及解放企業家精神的一個進步舉動。現已成為保守-自由黨聯合政府協議中立法程序的一部分。“大社會”的目標在於將創造一個將權力授予地方百姓和社會的政治環境,打造一個將權力從政治家讓渡給人民的一個“大社會”計劃。作為華裔的爵士韋鳴恩,戴維·卡梅倫欽點韋鳴恩來為“大社會”計劃提供意見,外界也稱他為“大社會沙皇”(Big Society Tsar)。而實際上真正在卡梅倫背後創造“大社會”概念的人是保守黨的智囊——菲利普·布隆德(Phillips Blond),《每日郵報》稱他為戴維·卡梅倫的“哲學之王”,《英國的電訊報》也稱他為戴維·卡梅倫“大社會”計劃背後的驅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