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治理研究院院長
程天權
在人類社會演進的曆史長河中,國家社會管理職能不可或缺,它是維係人類共同體生活秩序的手段。馬克思曾經指出,即使在“專製國家中,國家也以‘整個社會代表’的身份,執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可以說,“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的,而且政治隻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社會管理承擔著規範社會行為,調整社會關係,增進社會福利,緩和社會衝突,維持社會秩序,維護國家政權,促進社會良性運行等基本功能。有人類秩序的需求,管理就不可或缺。
與此同時,社會管理職能是對國家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中出現的現實社會問題做出的回應和調適:一方麵,社會管理反映一定曆史發展階段中社會結構變遷和利益關係變化的格局和特征,顯示了社會共同體麵對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困局和壓力;另一方麵,社會管理適應一定發展階段社會變遷的要求,不斷調適、變革、創新管理的觀念、主題和方式。我們看到,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伴隨著社會分化、價值多樣性和人們交往技術工具的變化,社會管理應對共同體明顯加強的異質性、複雜性、變化速率、風險性特征,探索回應挑戰、解決衝突問題的有效製度、策略和方法。從全球視角看,社會管理既有人類社會麵對的共同性危機和問題,也有不同國家獨特發展階段和獨特國情下出現的特有風險和困境。
當今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以及改革、完善社會管理體製機製的訴求,是社會主義不斷成熟完善的自身要求與規律,更直接的動力源自於我國現階段社會轉型過程中衍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及挑戰。在經曆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考驗著我們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十八大報告對當前的形勢做了清醒的判斷:“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製約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一些幹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因而,我們“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要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製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