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及時行樂:音樂生態綜觀解讀

尚待琢磨的初胚蕭紅

字體:16+-

過去幾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及香港藝術節陸續嚐試“原創”歌劇製作。台灣錢南章《畫魂》、《落葉·傾城·張愛玲》(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是德國作曲家佑斯特譜作的40分鍾小型室內歌劇)及香港陳慶恩的《蕭紅》,故事皆以女性為主角,且《落葉·傾城·張愛玲》、《蕭紅》皆以室內歌劇形態創作,降低成本之餘,力求小而美。

《蕭紅》2013年於香港藝術節首演,10月31日、11月1日隨“2014香港周”來台演出兩場。《蕭紅》登台,藝術節主辦單位抱有期待,如同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所言,台灣民眾對於文學具有高度興趣,應該更可能被主題吸引。然而蕭紅這位隻活了31歲的民國女作家,在大眾心目中,比不上張愛玲及《畫魂》的主人翁潘玉良的知名度,近來雖因許鞍華電影《黃金時代》稍有提升,但由湯唯主演的電影後勁不強,蕭紅對於一般大眾還是陌生名字。

蕭紅的故事,觀眾是否熟知,雖與歌劇製作成功與否沒有直接關係,但當蕭紅31年人生濃縮在75分鍾的舞台上時,觀眾能否跟著劇情鋪陳而走進蕭紅的戲劇性人生,這個前提相對變得很重要。

先來談談歌劇與舞台劇形態的差異。歌劇在以音樂為本的情況下,對於故事的陳述,多半抽取精髓,直接命中文本中幾個戲劇性的亮點,重點刻畫。舞台劇的對話可以絲絲入扣,任何過場可一磨再磨,言語的抽象、劇情的破碎可變成一種風格。兩種藝術類型有很大差異。

歌劇《蕭紅》中,明顯可見編劇意珩是以舞台劇的手法進行歌劇的鋪陳。整劇文字使用趨於抽象,雖然試圖以詩意營造氛圍,但用詞甚為拗口,提高了入樂的困難度,導致作曲家陳慶恩隻好選擇以宣敘調處理許多段落。宣敘調使用過多的結果,是情感和戲劇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