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金融風暴,費城樂團2011年申請破產,成為當年全球交響樂團大事之一。這支曾經瀕臨危機的百年名團,如今浴火重生再訪台灣,過去的底氣還保有多少?再加上當今樂團的領導者,是一位40歲不到的加拿大指揮亞尼克(Yannick Nézet-Séguin),老店配上年輕主廚,古早味又剩幾分?
費城樂團1900年成立,風采縱橫20世紀,尤其是1936年至1980年在指揮家奧曼第(Eugene Ormandy)44年的掌舵下,奠定馳名世界的“費城之音”。何謂“費城之音”,其實有點兒抽象,渾厚具有光澤是經常性的描述,也有人說“費城之音”的傳奇,必須在地利的情況下才能感受,“地利”意指守著樂團的老家“The Academy of Music”。樂團2001年搬入新家“The Kimme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地利也就消失了。
費城的傳奇或傳統,被視為重要資產,但在變化已成常態的今日,樂團又如何能以不變應萬變?在6月5日的音樂會上,樂團以“新費城之音”呼應了時代,如此聲響或許不同於CD裏的曆史紀錄,與1999年樂團首度的台灣行(由指揮薩瓦利許[Wolfgang Sawallisch]率領)差距也甚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你可以不喜愛這樣的費城,卻無法不正視他們的新聲。
樂團個性的塑造,與音樂總監密切相關。2010年樂團任命亞尼克於2010至2013樂季接任音樂總監時,外界很難沒有疑惑。那時36歲的亞尼克為鹿特丹愛樂首席指揮,他雖然是樂壇竄起的新生代,但是與費城前幾屆音樂總監(藝術顧問)包括薩瓦利許、艾申巴赫、迪圖瓦等相較顯得生嫩。
音樂會安排了兩首曲目—莫紮特最後一首交響曲《丘比特》和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亞尼克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且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來。他的《丘比特》不局限在古典樂派的詮釋框架中,而是注入更多浪漫的精神。他不追求莫紮特音樂質感的輕盈悠揚味,他要求華麗溫暖的音色,樂句要展現更強烈的對比性。如此音樂會的開場,也預告《巨人》不會太乖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