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及時行樂:音樂生態綜觀解讀

阿依達的在與不在台北

字體:16+-

2011年,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推出巨獻,以3400萬台幣在台北小巨蛋打造歌劇《阿依達》(AIDA)。首演當日,當舞台燈光亮起的刹那,號稱從羅馬原裝空運來台的舞台雄偉奪目,古典風格的服裝華麗細致,外國歌手賣力演唱,克羅地亞指揮巴雷劄、意大利導演馬提亞分掌前後台。此時,看著節目單上“阿依達在台北”的字樣,心中竟頓時出現“台北在那裏?”的疑惑。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長年有自製歌劇的傳統,平均每樂季都有一檔新製作。

至於這出戲,是否如同台北市市長郝龍斌在節目單上所寫“各大劇院也都以搬演《阿依達》來評定製作的能力”,不免讓人打個大問號。若威爾第天上有知,可能會先站出來,為其他作品抱不平。

《阿依達》上演前曆經多事之秋,原本擔綱男主角拉達梅斯的著名男高音裏契特拉因車禍去世,改由意大利男高音馬勒尼尼頂替。馬勒尼尼發揮一貫平穩,堪稱“安全牌”;飾演女主角阿依達的女高音卡芭圖,音色、外型皆不如她的情敵—由次女高音芮那爾蒂飾演的埃及公主安奈莉絲,她在演、唱上表現得差強人意,也難怪男主角再怎麽唱也“熱”不起來。

在崇尚現代風格的全球歌劇舞台,此次來自羅馬歌劇院的舞台、服裝和道具主要以仿古取勝,舞台上巨型的石柱令人想起埃及路克索的卡納克神殿,石柱後方的塔門如同伊迪芙荷魯斯神殿的複製品,搭配台上複古氛圍,導演的手法傾向保守,除了對於幾場群戲努力鋪陳,其刻畫仇恨與愛情的力道,以現代劇場的眼光看顯得平淡。相對於舞台上內斂的情緒,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在演奏上表現得可圈可點,成功完成以音樂支撐劇情的使命。

在台灣能有機會觀看全本歌劇本屬不易,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以大手筆,租借來自“歌劇原鄉”意大利的舞台、服裝,希望讓觀眾大開眼界。但症結在於,台灣文化發展至今,難道還停留在開眼界的膚淺階段嗎?相信當初,團長黃維明設想在台北小巨蛋打造《阿依達》,心中多少懷抱理想,或許如同他在節目單裏所說:“國際化的製作團隊,兼具傳統和創新的新風貌,讓台灣自製歌劇的能力與世界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