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及時行樂:音樂生態綜觀解讀

顛覆不足華麗傾圮莎樂美

字體:16+-

1964年,當代社會學暨傳播學巨擘麥克·盧漢發表成名巨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闡釋一種媒介的產生將在社會中催生新的行為標準和方式;媒介(技術)也將創造新的環境,進而廣泛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模式。

他的真知灼見在歌劇藝術上獲得印證。到了20世紀後期,歌劇的舞台詮釋有越來越吃重的跡象,而影音科技的發達,是為此趨勢推波助瀾的關鍵力量。

如同盧漢所言,20世紀萌芽的影音多媒體科技,讓人們接觸到有史以來最多元豐富的聲光刺激,也帶動當代社會產生新的行為標準和模式。在歌劇藝術方麵,隨著錄像帶、LD、DVD至藍光一路升級,加上紐約大都會、英國皇家等歌劇院將歌劇送入電影院線,民眾透過媒介來欣賞歌劇時,超越以往卡帶、CD播放偏重聲音的體驗,越來越重視視覺的享受。這種情況對導演手法能否推陳出新、獨樹一幟,也形成更大考驗。

此外,歌劇院現場觀眾的流失,讓各大劇院強化拓展與現代社會的連結,皆力推出更符合當代感官刺激需要的製作。在音樂框架難以撼動的前提下,歌劇執導手法的推陳出新成為賦予作品新意的最佳出路。

一批新潮流的歌劇導演應運而生,劇場和電影導演的加入讓呈現的方式更五花八門,相對也引發眾多討論和爭議,譬如《唐喬萬尼》中的唐喬萬尼變成嗑藥成癮的流氓,《萊茵的黃金》中的少女在戲中被殘殺等。如此情況,鼓勵且逼使現代導演在執導歌劇時,針對時間、空間、情節進行某種程度的顛覆。但問題就在於,導演詮釋的能力和說服力,能否與傳統的詮釋平起平坐?或是超越?甚至為音樂加分?

台北愛樂樂團(NSO)年度歌劇製作─理查德·施特勞斯《莎樂美》,邀請活躍於德國歌劇舞台的皮拉瓦奇(Anthony Pilavachi)出任導演。這是皮拉瓦奇首度執導《莎樂美》,也是他參與的第80部歌劇製作。《莎樂美》上演前,皮拉瓦奇透過記者會和講座,陳述他的概念。他將舞台背景設定在20世紀20年代,一個宛如世紀末日的氛圍裏,當時的藝術充斥著頹廢墮落、感官刺激、性解放等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