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能的皮肉之災,賊會有精神的痛苦嗎?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通常人們喜歡用一個道德化的眼光來將“賊”予以簡單的處理,而不會顧及他是否也有內心的活動,更不會細想賊的某種“不幸的處境”與“心靈的鬥爭”。也就是說,人們通常不會把“賊性”與“人性”掛起鉤來認識,而隻是誇大它們之間的對立。但俄羅斯的作家安德烈耶夫對此卻有他的理解,並且給了我們一個正麵、奇妙而且富有哲學與道德內涵的回答—他寫出了賊身上神奇而真實的、殘酷而充滿精神震撼的鬥爭,並且完成了一個精神的悲劇,一個富有啟示的寓言。
這當然或許有宗教傳統的作用,這樣的悲劇,在我們這個民族似乎不大可能會發生,因為“罪與罰”“作惡與懺悔”這樣的思維習慣與道德命題,通常不會那麽強烈地困擾一個中國人,在我們這裏,道德命題的顯現,常常是以外力介入的形式出現的,即作惡的人遭到了“報應”,而作惡者很少會主動對自己予以道德譴責,甚至予以“自決”。而擁有基督教或東正教傳統的俄羅斯人就會不太一樣,他們的文學主題中會充滿了類似的精神鬥爭與道德自罰的內容。
任何好的小說其實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寓言”,莊子說“寓言以廣”,大意是說寓言性的敘述總是有很寬闊的擬喻性。對於《賊》而言,這個寓言的擬喻性不但寬闊,而且相當幽深,堪稱一個“精神的寓言”,“賊性”的習慣與“人性”的訴求之間,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從這點上說,他的作者已不隻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而具有了“精神分析”的意味。但這部小說是出現在19世紀的晚期,那時無論是“意識流”還是“精神分析學”都還遠未顯豁出世。所以《賊》可謂相當難得,也難怪魯迅會推崇安德烈耶夫,認為他有至為深刻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