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來不會錯讀苦難,
這些古代的大師,何其準確地理解
它在人間的位置;它發生的同時
別人正在吃,在開窗,或是無聊地漫步……
—W. H.奧登,《美術館》
1994年,一位名叫凱文·卡特的南非攝影家在蘇丹拍攝到一張曠世罕見的照片,照片的內容是一個骨瘦如柴的饑餓女童在泥地上爬行,耗盡了最後一點氣力即將餓斃倒地的情景。她那羸弱如紙的身軀再也支撐不起那顆顯得過於碩大的頭顱,而她身後約二十米的地方,一隻食腐的禿鷲正等待她倒下的一刻。這張照片後來被命名為《饑餓的蘇丹》發表,震撼了全世界,並獲得當年的普利策獎。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張照片為激發全世界的良知、為賑濟饑餓非洲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超過了此前任何組織和形式的力量。但此後圍繞它所產生的倫理爭議,卻使攝影家送了命。
據凱文·卡特說,他為了這個場景等了足足有二十分鍾,他本來指望會出現兀鷹展翅的刹那,但最終沒有等到。按說單純作為新聞照片,這確是一個傑作,它所抓取的瞬間是一個職業新聞攝影家一生難逢、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它所產生的正麵作用和效果又是任何語言所無法企及。但是仔細審視,在這張隻有兀鷹和女孩兩個角色的照片背後,還隱藏了“第三個角色”—那就是在這死亡畫麵前等待的這個人,這個攝影家。他和那個虎視眈眈等待死亡之食的兀鷹之間構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同類—它們都在等待自己的獵物。唯一不同的是,它是在等待食物,而他則是在等待自己的職業機會;它等來的是一頓禽獸的暴殄,而他獲得的則是人類的獎賞和職業名聲。因此,這張照片暗含了一個巨大的倫理拷問:這個看起來震撼良知警醒責任的傑作背後,創作者是否扮演了一個與兀鷹相似的角色?攝影家為什麽不去趕跑這死神般的猛禽,或者投身救助女孩的現實之中?固然,由它所喚起的道德力量業已激發世界去救助了更多這樣的孩子,但麵對這一個、這個生命的現實和個體,攝影家卻扮演了一個殘忍的角色。凱文·卡特由此遭到了輿論的質疑和自己良心的譴責,三個月後,他在約翰內斯堡的居所中用一氧化碳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