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陳超
桃花剛剛整理好衣冠,就麵臨了死亡。
四月的歌手,血液如此淺淡。
但桃花的骨骸比泥沙高一些,
它死過之後,就不會再死。
古老東方的隱喻。這是預料之中的事。
生命在輪回中繁衍並且死去,猶如詩歌的變形記,詞語的屍骨與感性的妖魅同時綻放於文本與創造的過程之中。仿佛前世的命定,我們無法躲避它閃電一樣光芒的耀目。多年以後,詩人用自己的生命重寫或刷新了這些詩句,賦予了它們以血的悲愴與重生的光輝。
我在悲傷中翻找出了這些詩句,《我看見轉世的桃花五種》。發現在經過了二十餘年之後,它們還是盛放在時光與曆史的黑暗與恍惚之中,那麽充滿先知般的睿智和預言性,讖語一樣充滿不可思議的驗證性,還有宿命般不可躲避的悲劇意味……作為一位批評家,陳超不止留下了他思想深遠的批評文字,也留下了傳世的詩篇,這是一個足以讓人慰藉而又悲傷的結局。
我是在11月1日這個陰冷的秋末初冬日,聽說這不幸消息的。在前往機場去外地參加一個學術年會的路上,一位河北籍的詩人發來了這讓我難以置信的消息。我努力搜尋著記憶中的蛛絲馬跡,覺得沒有什麽理由是能夠如此殘酷地終結一切—用了如此殘酷的方式,帶走了他那安靜而深沉的思想,那睿智而又堅定的生命。我一直希望能夠求解,是什麽力量巨大到能夠戰勝他對生命的熱愛,對親人的責任?在二十幾年的交往中,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理性而強韌,始終持守著一個知識分子的精神節操與處世原則的人,他既不會輕易地沉淪於世俗世界,又緣何會如此突然地聽從於死亡與黑暗的魔一樣的吸力?
讓我還是小心地回避這些敏感而無解的話題。我既不能像尼采那樣放著膽子讚頌“自由而主動的死”,也不願意像世俗論者那樣去無聊地譴責自殺是一種罪過。沒有誰能夠真正清楚他所承受的不可承受,他所抗爭的不可抗拒。一個人活過了知命之年,如果不是無法承受的疼痛,不會取道這樣的終局。在海子走了二十五年之後,一個原本比他還要年長的詩人,不會是懷抱著他那樣的青春壯烈,而是懷著深入中年的荒寒與悲涼,在徹悟中飛躍那黑暗的一刻、那存在之淵的黑暗上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