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章由羅鋼、裴亞莉合作完成,見羅鋼、裴亞莉:《種族、性別與文本的政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弗洛伊德曾把婦女比作“黑暗的大陸”,這個比喻最好不過地表明,在白人男性心目中,至少是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他們認為:在婦女與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相似性。與白人男性所占據的中心和主宰的地位相比,他(她)們都處於邊緣的、從屬的位置,都被看作是異己的“他者”。正是這一種相似性,使20世紀後半葉蓬勃興起的女性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有了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近年來,它們作為“少數話語”的兩種最主要的代表,共同向西方主流文化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在挑戰的同時,兩種理論之間也在進行著頻繁的對話和交流,並通過這種對話和交流,逐漸形成了一種被學者們稱為“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新的理論模式和文本闡釋策略。
一
後殖民主義與女性主義對話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對第三世界婦女的再認識和再發現。在很長時間裏,第三世界婦女都是理論話語中的一個盲區,西方女性主義者關注的主要是白人女性,而後殖民主義理論家和民族主義者關注的主要是第三世界男性,第三世界婦女的獨特身份和特征,則被無一例外地忽略了,她們即使在話語中得到呈現,也是一種遭到歪曲的呈現。莫漢蒂在《在西方注視之下:女性主義學術研究與殖民話語》一文中,便站在第三世界婦女的立場,對西方女性主義提出了質疑和詰問。
從世界與話語的關係來看,我們必須分清兩種第三世界婦女。一種是作為真實的物質存在的、作為曆史主體的第三世界婦女,另一種則是呈現在各種話語,例如科學、文學、影視及法律等當中的第三世界婦女形象,二者的關係往往並不是吻合的。莫漢蒂指出,在西方女性主義的理論話語中表述的第三世界婦女形象就是如此。西方女性主義盡管是以對抗西方男權文化的挑戰者姿態出現,但它畢竟是在西方文化和學術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它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擺脫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