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後殖民主義批評家就對馬克思主義抱著一種矛盾的態度。賽義德在《東方學》中一方麵承認他對殖民話語的分析直接受惠於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關於文化霸權的論述;另一方麵又批評馬克思關於印度的論述與“標準的東方主義行為完全相吻合”。[1]賽義德這種態度為繼起的許多後殖民主義批評家所承襲。2000年,著名的後殖民批評家查克拉巴蒂推出了他的新作《邊緣化歐洲——後殖民思想與曆史差異》,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尤其是對所謂“生產方式敘事”和“過渡敘事”的抨擊,構成了該書重要的主題。本文擬就查克拉巴蒂在書中提出的一些主要觀點展開討論,借以對後殖民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思想關係作初步的探討。
一
在對查克拉巴蒂的觀點進行評述之前,我們有必要就賽義德在《東方學》中對馬克思的批評作一番簡單的回顧。賽義德關於馬克思接受東方主義影響的證據主要來自下麵兩段馬克思的語錄,其中一段是:“不錯,英國在印度斯坦發動革命僅僅受最肮髒的利益驅使,而且其所采用的方式是愚蠢的,但問題並不在此。問題在於,人類是否可以不必在亞洲進行激烈的社會革命而同樣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的話,不管英國犯下什麽罪行,她也隻是不自覺地充當了這一革命的曆史工具。”另一段是:“英國在印度必須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毀滅性的,另一個是再生性的——亞洲社會的毀滅與西方社會物質基礎在亞洲的再生。”賽義德據此認為,“使毫無生機的亞洲實現再生當然是地地道道的浪漫派東方主義觀念”。[2]印度馬克思主義批評家艾賈茲·阿赫邁德在一篇題為《馬克思論印度:一種澄清》的論文中駁斥了賽義德的觀點。他說:“在我看來這是十分清楚的,支持馬克思的特殊論斷的絕不是東方主義話語(馬克思說,不列顛是在追求‘最肮髒的利益’),而是福柯概括為政治經濟學的話語。換言之,馬克思的論述不是源於歌德和德國浪漫主義,也不是源自貫穿一切的東方主義觀念,而是來源於馬克思堅持的階級和生產方式觀念。”[3] 阿赫邁德道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馬克思主義對於歐洲殖民主義的認識是與對歐洲資本主義的分析緊密聯係的。這種殖民主義之所以不同於人類曆史上曾經出現的形形色色的龐大帝國,就因為它們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正如德裏克所說:“現代殖民主義最顯著的特征正是它與擴張中的資本主義秩序的關係,這一秩序滋養了殖民主義,並使它成為一種全球現象。”[4] 正如馬克思把資本主義既看作一種殘酷剝削的生產方式,同時又把它看作人類必經的一個社會曆史階段,絕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對殖民主義也抱著類似的觀點。這種觀點甚至影響到一些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義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