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殖民主義:人物與思想

第三章 從“心理遊擊戰”到“第三度空間”——霍米·巴巴的後殖民理論

字體:16+-

霍米·巴巴是目前在西方學術界十分活躍、同時又引起很大爭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後殖民理論家之一。他和賽義德、斯皮瓦克一起,被並稱為後殖民批評的“三劍客”。

霍米·巴巴的理論活動大致可以1988年為界線,分為兩個階段。在前一階段,他主要從事對殖民話語,尤其是呈現在殖民話語中的複雜心理關係的分析,他在這方麵的新穎觀點引起了學術界毀譽參半的評論,也造成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廣泛影響。1988年以後,巴巴的學術視野更加廣闊,探討的問題也更宏觀,更富於時代性,在後一階段,他集中探討了當代條件下後殖民主義的文化境遇和思想策略。下麵我們就以他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對他的主要觀點加以評介,同時結合這些觀點,對後殖民理論中的某些重要問題,作一初步的探討。

在《東方學》一書中,賽義德將福柯的話語理論和葛蘭西關於“文化霸權”的思想結合起來,對西方自十八世紀發展起來的東方學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其實質是一種代表西方強權政治的殖民話語。這部著作在後殖民理論的發展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位西方學者曾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賽義德的《東方學》(出版於1978年)獨立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殖民話語,也可以稱之為殖民話語理論或殖民話語分析的領域”。[1]

霍米·巴巴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進行殖民話語理論的研究,很明顯,他是在賽義德的啟發和影響下進入這一領域的,但他很快對賽義德的分析模式產生不滿,並提出了重要的批評和修正方案,這就是他關於殖民話語內部“矛盾性”(一譯“曖昧性”Ambivalence)的著名觀點。

其實,在《東方學》一書中,賽義德已經注意到殖民話語內部的某些複雜現象,例如他指出存在著兩種東方主義,一種他稱之為“顯在”的東方主義,它包括各種正式發表的關於東方社會、語言、文學、曆史的理論和見解。一種他稱之為“隱伏”的東方主義,它潛伏在無意識的活動中。巴巴將二者的區別概括為“在一方麵,它是一種學問,一種發現,一種實踐;而在另一方麵,它是一個夢想,一個意象,一種幻境、神話、迷戀和需要”,巴巴認為,令人遺憾的是,賽義德對這種複雜性並未深究,“賽義德拒絕對這兩種可以相互替代和矛盾的機製加以探究,它們威脅要分裂的恰好是東方主義話語本身,他遏製這種威脅的方式是在學說內部設定一種二元對立,最終卻讓它們統一於一種完整和諧的再現體係,這一體係是通過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意圖統一起來的。”[2] 巴巴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盡管賽義德也看到了東方主義話語內部存在的某些分歧,但他並不以為這種分歧足以造成殖民話語自身的分裂,甚至有意識地壓製和掩蓋這種分裂。因為在賽義德看來,無論是“顯在”還是“隱伏”的東方主義,作為一種再現係統,它們最終都為同一種殖民主義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所支配,二者並無根本的差異,它們所體現的,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二元對抗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