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由於資本的全球性分散,從前集中的、近距離的社會化勞動讓位於亞集中的遠距離勞動;以前工人階級相近的文化表達現在被文化差異所阻隔。總之,當代資本主義更關心如何“開發”和利用最脆弱、最鬆散的勞動力群體,通過地理、文化和經濟利益的分化,使他們再也難以形成具有衝擊性的政治組織,也不再可能具有統一的哲學觀念與政治經濟話語。因此在後殖民境況下,存在的是一種更加老練的剝削形式和危機控製方式。[47] 在這裏我們看到,斯皮瓦克關注的中心,是經濟文本如何被刻寫進所有當代文化的生產和接受之中的。
在信息化時代,高科技成為帝國主義危機控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中,資本主義的危機內在於資本循環之中:一方麵,資本要努力減少循環時間,不斷“向那不可能的零時間靠攏”;另一方麵,資本必須通過在時間中的循環來得到實現。因此,商品循環對於資本的實現而言既是實現的條件,也是實現的障礙。斯皮瓦克解釋道:“馬克思的意思是,如果循環被揚棄而進入思維的速度,那麽作為一個連續整體的(價值)生產就會抹去價值本身,這就是一個危機。”[48] 今天,資本的循環時間是否已經趕上了思維的速度?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特德·勒維特(Ted Levitt)曾說:“今天,貨幣僅僅是電子脈衝,以光的速度、不費吹灰之力在遠距離中心之間傳遞著(對馬克思所說的‘循環不可能達到的限製’:思維速度來說,這足夠了)。證券價格10個基本點數的變動就會立即引起大量資金從倫敦到東京的轉移,這一體係對公司的全球運作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49]
由於計算機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資本循環速度的確是驚人的,可是這並沒有出現馬克思所說的那種危機。這說明社會財富和價值的生產並沒有像金融資本的循環那樣進入光速,相反,財富的生產甚至還具有前現代的特征,隻不過這一過程被信息技術的可見性所遮蓋。正是這種書寫符號一樣的“可見效果”,即德裏達所說的“眼睛的專製”,才使得人們忘記了複雜的社會財富的生長過程,好像是高科技本身直接生產了西方優越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但是,斯皮瓦克認為,這種可見性背後並非是財富來源的透明路線。一方麵,科技使得生產力提高,計算機使得資本運轉加快,但這些提供的隻能是生產催化劑的作用,不是勞動本身。相反,它不過是更加有效地剝削勞動力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麵,斯皮瓦克認為,技術發展似乎的確帶來了勞動力的解放和“自由”,但它充其量也就是西方國家內部的“自由”,如果西方國家考慮到電信時代充當的維護現有國際勞動分工和它壓迫婦女的角色,那麽,他對“自由”的那種放縱的熱情,對計算機信息和理論生產的執著就會屈從於良心上的反省。第一世界財富的來源不是轉移到了高科技,而是通過高科技的作用轉移到了那遙遠的、處於黑暗角落的第三世界之中去:“盡管有了計算機,裏曼兄弟可以在15分鍾掙到兩百萬,但如果他自己不是對另一個文本進行擦除後的重寫,整個經濟文本就不會是他現在所說的那樣。這另一個文本就是,一個斯裏蘭卡女工要買上一件T恤就必須工作2287分鍾。這裏,後現代和前現代文本交織在一起”。[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