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殖民主義:人物與思想

導論 西方現代化、跨國原始積累及其文化批判02

字體:16+-

不過,曆史的書寫從來都是以政治上的權力更迭、軍事上的慘烈戰爭和經濟上的起落興衰為綱的。對西方文化與其殖民曆史之間的關係問題的探討相對受到忽視,這使得我們常常隻是注重殖民主義的政治軍事和資源掠奪問題,看到這一方麵對殖民地的破壞,但在文化上看到的則主要是西方文明帶來的啟蒙和現代化作用,對其破壞性問題認識不足。隨著時間的流逝、曆史的變換,西方文化與殖民主義之間的關係,西方文化在殖民曆史中所起到的負麵作用逐漸顯露出來,這正是留給後殖民主義進行處理的領域。因此,後殖民主義中的“後”,在這個意義上既有時間上的“滯後”的意思,也有在層次上的“幕後”的含義。也就是說,它麵對的既是一種在時間上逐漸顯露出來的後遺症,同時相對於政治軍事的領土殖民問題,後殖民主義處理的也是一種居於後台的文化問題,盡管它一開始就伴隨領土殖民。換句話說,它所處理的文化殖民問題本身具有隱性和事後性的特征。在殖民地取得政治獨立之後,當殖民地人民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候,這些隱性的後果才十分突出地呈現出來。

不同殖民地的獨立有著不同的語境和漫長的曆史,這曆史也是壓迫和反抗相互較量的曆史。以英帝國為例,它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也預示了三種情況:一是18世紀末美國的獨立;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以歐洲移民為主的“自治領”(Dominions);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國家的獨立。[40]就前兩個階段的情況來說,其土地上的主要居民已經變成歐洲移民。本土居民,如加拿大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土著部落、南非的黑人等,已經遭到嚴重摧殘,他們的抵抗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真正的本土文化實際上處於沉默的邊緣,幾近於泯滅,取而代之的是移民的“本土文化”了,比如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文化上幾乎就是第二個歐洲。這些國家在政治上雖然取得了獨立,但這並不意味著恢複土著民族的自主權,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與英帝國的關係是母子關係。通過艱苦的民族解放運動取得民族獨立的是第三階段的亞非拉民族國家。這些國家以本土居民為主流,經過了戰爭、民族起義,采用了像印度的“不合作運動”、罷工等各種形式的鬥爭,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特殊的曆史機遇下取得了民族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