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馬克思主義:解構還是僭越?

二、法國後馬克思主義萌發的前階

字體:16+-

法國後馬克思主義萌發的前階當在1956年。眾所周知,1956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和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出籠、波蘭發生“波茲南事件”、匈牙利發生“匈牙利事件”。這些事件使各國共產黨和左翼陣營受到巨大的震動,法國也不例外。法國共產黨黨內出現退黨風潮,黨外圍知識分子也紛紛離開共產黨,一時間,思想界出現混亂動**的狀態。一些退黨分子以及與法國共產黨決裂的黨外知識分子試圖脫離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即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自創另類的“馬克思主義”。幾乎是在1956年“三大事件”出現的第二天,就出現了反映上述知識分子觀點的刊物和著述。例如,由拉康創辦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雜誌、由埃德加·莫蘭創辦的《論辯》(Arguments)雜誌、由喬治·弗雷德曼創辦的《交流》(L′Echange)雜誌、由拉羅絲出版社創辦的《語言》(La Linguistique)雜誌、由讓-埃德恩·阿利耶主編的《太凱爾》(Tel Quel)雜誌,以及由巴黎高師阿爾都塞的弟子負責的《馬列主義手冊》(Cahier Marxistes-léninistes)雜誌等。

在這些雜誌中,最為重要的是《論辯》和《太凱爾》這兩份雜誌。《論辯》雜誌是以埃德加·莫蘭、科斯塔斯·阿克賽洛斯為首的法共脫黨知識分子創辦的雜誌,其背後還有原法共政治局委員昂利·列斐伏爾。列斐伏爾雖沒有擔任編輯,但它實際上是該雜誌的精神領袖,該雜誌鼓吹的“元馬克思主義”就出於他的“元哲學”思想。《論辯》雜誌的宗旨是“不加任何限製地修正任何陳舊的思想和流行的意識形態,對這些思想進行徹底批判,不存在任何教條和進取,關心主導地位的或被認為是革命的現實和思想,探討當代世界的所有(社會、政治、人、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的)方麵,以及在這些領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危機”。[1]《論辯》雜誌的理論家們有感於1956年的波匈事件,試圖發展一種“另類的”馬克思主義,標榜向新思潮和社會新現象開放,提出既繼承馬克思主義,又冒險超越馬克思主義的任務。《論辯》雜誌持續了6年時間,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巴黎刮起“結構主義”風,《論辯》集團才逐步解體,一些人皈依結構主義,另外一些人則與《太凱爾》雜誌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