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巴黎的“五月風暴”推動了後現代主義的轉向
1968年國際上發生的係列重大事件推動了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和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作為一種政治、哲學、文學的綜合性思潮的後現代主義最早是在法國登台,其後才流行美、英,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為一種運動而風靡整個世界。後現代主義在法國的演變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國際上動**的社會環境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傳統的變遷所推動的結果。
1968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第一書記亞曆山大·杜布切克宣布旨在建立“富於人情味的社會主義”的全麵改革,此項改革的計劃包括廢止審查製度,釋放政治犯並使非共產黨團體合法化,杜布切克的改革被西方稱為“布拉格之春”。[1]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實質是想克服以往社會主義建設的弊端,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結合本國實際獨立自主地建設更加民主的社會主義。但“布拉格之春”很快遭遇莫斯科的“寒流”,8月,蘇聯、波蘭、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五國軍隊開進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聯的坦克也碾碎了西方左翼知識分子對蘇式社會主義的最後一點幻想。而1968年世界性的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給極富有批判精神的左翼知識分子帶來新的希望,2月,柏林爆發了歐洲青年反“越戰”的示威遊行,參加人數多達2萬人,4月,德國法蘭克福爆發示威遊行,美國民權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全美一百多個城市發生暴亂。[2]在法國,學生對高等教育的不滿引發的學潮和社會對抗,很快在工人中引起了反響。5月,全法總罷工開始,上百萬大學生和工人參加遊行,掀起了“五月風暴”,而被大多數左翼知識分子寄予厚望的法國共產黨卻未能有效地在這場運動中承擔起政治的和道德智識的領導。以“敢於思考!敢於言說!敢於行動!”為口號的“五月風暴”激發了哲學家對知識與權力的內在關係的探究和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入思考,也使法國的知識分子列維斯特勞斯、雅克·拉康、塞爾日·馬勒、安德烈·高茲、路易·阿爾都塞、米歇爾·福柯、雅克·德裏達、尼可斯·普蘭查斯、羅蘭·巴特、吉·德勒茲、讓·鮑德裏亞、皮埃爾·布爾迪厄、讓-弗朗悉瓦·利奧塔、阿蘭·圖雷納、朱麗婭·克裏斯蒂娃等走向了社會舞台的最前沿。他們對“五月風暴”進行哲學反思的思想成果,構成20世紀法國文化大景觀,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理論資源,他們的理論也共同構成了今日名之為“後馬克思主義”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