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馬克思主義:解構還是僭越?

二、學術界的五點歧見

字體:16+-

隨著“後馬克思主義”漸漸進入我國學者理論視野,有關“後馬克思主義”的不同歧見也充斥著“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各個領域,諸如:關於“後馬克思主義”書寫形式的解釋之歧見、定義域之歧見、流派劃分之歧見、曆史語境之歧見以及“後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之歧見等,追溯這些歧見的源起,澄清其確切意涵,確切地分析“後馬克思主義”的學理脈絡,不論是對於我們深化對“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還是延伸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考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在“後馬克思主義”不同書寫形式的解釋上存在分歧

關於“後馬克思主義”的書寫形式,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發現了四種寫法:postmarxism(Thomas Docherty在其1990年出版的After Theory:Postmodernism/postmaxism用的就是這一書寫方式),post-Marxism,post-Marxism,post-Marxism。

“後馬克思主義”概念第一次出現書寫形式上的差異是在“後馬克思主義”的“集大成者”拉克勞與墨菲合著的《霸權與社會主義的策略:走向激進民主政治》一書的導論中:

隻有我們拋棄以普遍階級的本體論式的特權地位為基礎的任何認識論優勢,才真正有可能討論馬克思主義範疇有效性的現實程度。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應該非常清楚地聲明:我們現在正處在後馬克思主義領域(post-Marxist terrain)。已經不再可能堅持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主體性和階級概念,也不可能再維持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的看法,自然也更不可能再抱有關於共產主義是沒有對抗性的透明社會的觀念。不過,如果說,我們這本書的思想規劃是後—馬克思主義的(post-Marxist),那麽,顯然它也是後—馬克思主義的(post-Marxist)。正是通過把在馬克思主義之內生成的某些敏銳的洞察和話語形式顯示出來(development),並對它另外的一些方麵加以抑製(inhibition)或消除(elimination),我們才建構出一種霸權概念——這種霸權概念,在我們看來,可以是一種為激進的、自由的和多元的民主而鬥爭的有用工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