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克思主義”作為在資本主義世界興起的一股思潮,它主要反映的是當今西方一些讚同“後現代主義”的學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種種態度。我國學術界對於“後馬克思主義”較為全麵係統的關注始於2000年左右,而國外學術界對於“後馬克思主義”的爭論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甚囂塵上。因此,在了解國內學術界對“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狀況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後馬克思主義”在國外學術界的發展曆程。
(一)“後馬克思主義”在國外學術界的發展曆程
雖然國內外學術界對於“後馬克思主義”的定義域問題存在不同見解,有的學者甚至將“後馬克思主義”上推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但“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有重大影響的社會思潮,則要從拉克勞和墨菲《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的策略》一書的出版談起,這已經成為多數學者的共識。1985年,恩斯特·拉克勞和尚塔爾·墨菲合著的《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的策略》出版,書中公開打出“後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公開宣稱自己的理論是“後馬克思主義”的。該書的出版立刻引起激烈的爭論。艾倫·邁克辛思·伍德稱他們為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弗裏德裏希·詹姆遜則說他們是“第二代的修正主義者”,拉爾夫·密裏班德稱他們為“新修正主義者”,諾爾曼·傑拉斯抨擊拉克勞和墨菲的理論是“學術歪風的高級階段”,等等。麵對各種異議和批評,拉克勞在1990年出版的《我們時代革命的新反思》一書中,對他和墨菲的後馬克思主義立場再度進行全麵係統的辯護。英國學者斯圖亞特·西姆把這一係列由《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的策略》所激起的關於後馬克思主義的爭論稱做理論界的“拉克勞—墨菲事件”。90年代以來,“後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美學、曆史、文化研究、文藝評論等領域迅速蔓延,與此同時,對“後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性研究也逐漸興盛起來,出現了一批關於“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著作和代表人物,比如S.西姆的《後馬克思主義:一個讀本》《後馬克思主義:一種學術思想史》,J.托費因的《新話語理論:拉克勞、墨菲和齊澤克》等。人們也紛紛把與拉克勞和墨菲立場相同、相近、相似或者對拉、墨思想造成重大影響的以及受他們思想影響的諸多當代思想家歸到後馬克思主義隊伍中來,諸如:保羅·赫斯特、巴利·辛達思、斯科特·拉什、阿芙納裏·尤裏、查爾·瓊斯、斯圖亞特·霍爾以及讓-弗朗悉瓦利奧塔、讓·鮑德裏亞、米歇爾·福柯、雅克·德裏達、吉爾·德勒茲、齊格蒙特·鮑曼、斯拉沃熱·齊澤克、朱迪思·巴特勒、阿若思·赫勒、弗裏德裏克·詹姆遜,等等。隨著後馬克思主義從一種思想傾向到一種被廣為接受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範式的完全確立,後馬克思主義已經蔓延到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美學、曆史、文化研究、文藝評論等領域。近年來,後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人物又有新的著作問世,如拉克勞發表了《論民粹主義的動機》(2005)和《思想家的解放》(2007);墨菲出版了《政治與欲望:國家與民主》(2002)、《論政治》(2005)等;巴特勒寫作了《打倒性別》(2004)、《交代自己》(2005)等;齊澤克寫作了《審問真實》(2005)、《怎樣閱讀拉康》(2006)等。可見,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影響仍在不斷擴大,其指涉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後馬克思主義仍有擴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