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馬克思主義:解構還是僭越?

四、形式各異的新霸權理論

字體:16+-

本節具體描述了後馬克思主義者體現在社會政治層麵、性別身份層麵、文化實踐層麵、意識形態層麵的新霸權理論。體現在社會政治層麵、性別身份層麵、文化實踐層麵、意識形態層麵的每一種霸權雖然具體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以主體立場、權力鬥爭、權力語言為核心,借助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範疇不相容的霸權的邏輯,來構建新的社會圖景,從而把權力擴展到各個領域,都是當代資本主義新的社會形勢的體現。

(一)社會政治層麵的霸權

社會政治層麵的霸權是從哲學的角度入手,來研究政治和社會。拉克勞和墨菲的“文化霸權”理論是典型代表。拉克勞和墨菲認為,必須放棄狹隘的生產邏輯,采取一種文化政治的方式,在形成認同的話語條件上展開鬥爭,奪得意識形態上的霸權地位,以此作為激進民主運動的先決條件。

在社會政治層麵,經典馬克思主義者一直認為無產階級通過階級鬥爭取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其階級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在拉克勞和墨菲看來,無產階級的主體地位消失了,那麽無產階級所必然追求的政治目標即共產主義也就令人產生懷疑,無產階級與社會主義追求之間也並非一定具有必然的關係。所以,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的鬥爭策略也就無法再適應當代興起的新社會運動的社會形勢,也無法解決當代西方社會的各種矛盾。因此,拉克勞和墨菲主張西方反資本主義新社會運動的各種力量作為霸權的主體,應該運用新霸權的鬥爭策略先奪得意識形態上的“文化霸權”,用“激進民主”代替無產階級原有的社會主義革命的鬥爭目標,繼而實現激進、多元、民主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

拉克勞和墨菲所說的意識形態上的“文化霸權”,是在繼承和超越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拉克勞和墨菲指出,當代新社會運動多元主體的複雜性和各種對抗形式的複雜性,表明“文化霸權”主體已經由階級主體轉變為多元化的主體,通過主體為自身利益所行使的權力也就再不必須具有階級的屬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拉克勞和墨菲消除了霸權的階級還原論,拉克勞和墨菲對“文化霸權”進行了清洗之後,又為霸權“替補”進了新的內容:強調霸權以非統一的劃分方式的存在和對抗性力量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對抗就沒有霸權,有了對抗關係並不表明霸權必然會“鏈接”,霸權“接合”實踐取決於等同原則與自主性原則的統一,遵循偶然性的邏輯。因此,所謂“文化霸權”就是在對抗力量構成的社會關係中,通過把一些不固定的要素“鏈接”成為部分固定的環節,從而將一種話語或一套話語擴展成為社會行為及其導向的暫時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