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克思主義者是通過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新形勢進行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新霸權思想的。後馬克思主義的新霸權思想既包含著對當時資本主義現實的反思,也包含著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既包含著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和發揚,又體現著對資本主義變化的回應。
(一)新霸權的理論傾向
後馬克思主義新霸權理論在直接的形式上是意識形態批判,內部霸權理論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實踐問題。在政治上反對一切追求普遍的政治立場,從而使政治陷入權力衝突的漩渦和無聊的語言遊戲中。
首先,後馬克思主義新霸權的方法論邏輯是解構與建構並舉,即消極性的政治解構和積極性的新政治話語理論建構。解構主義是後馬克思主義新霸權理論建立的前提,解構並非從外部摧毀而是進行內部的破壞,變封閉性的、同質性的結構為一種開放的、一致性的多元結構。解構的最終目的是為建構服務。
其次,實踐原則是權力話語分析策略。把權力話語作為社會活動的現實力量,強調無意識的決定因素,強調被視為話語的東西是與曆史和認識緊密相關的。
再次,摒棄本質主義和普遍主義,拒絕主體中心化,主張多重關係在話語空間中臨時或偶然的匯聚,聲稱偶然性、多樣性與異質性等等。在某種意義上,各種話語的異文合並形成一種霸權。
最後,偶然性、特殊性前提下進行的理論重建,更多地投向文化政治領域,目的在於強調意識形態話語實踐的領導權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並為理論和現實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
(二)新霸權與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比較
在馬克思主義陣營中,馬克思本人認識到統治階級思想觀念的虛偽性和隱蔽性,意識到這些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的關係,是資產階級通過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奴役來“保存它的勢力”,實現對國內被統治階級的控製;列寧側重於“政治”領導權,但他並不否認文化的重要性,強調要加強對無產階級的政治教育,提高無產階級的政治覺悟,奪取資產階級的政治領導權,在奪取領導權的策略上,采用“運動戰”的策略,從正麵攻擊國家政權。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後來的列寧,囿於當時的時代主題,側重於強調無產階級在階級聯盟或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