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和諧之詩:樂遊法蘭西

虛偽的怒吼

字體:16+-

“莫紮特是我們的同時代人。”皮特·塞拉斯如是說。他究竟強奸了莫紮特還是深入到了莫紮特的內心?這唯一一部不是委約、而是莫紮特主動創作的歌劇、未能譜完的歌劇,最**處因為無解而悲哀地戛然而止—歌劇《紮伊德》(Zaide),究竟是莫紮特在兩百多年前向奴隸製度發出的怒吼,還是僅僅緣於異國風情加愛情故事?

集體床鋪,縫紉機,鐵皮勞工宿舍……莫紮特筆下土耳其宮廷裏的奴隸,變成了21世紀血汗工廠裏的黑人、阿拉伯人和南美人勞工。皮特·塞拉斯的這版製作宣稱“莫紮特與我們同在21世紀”,“向新時代的奴隸製度宣戰”,劇組特地從第三世界或者法國郊區黑人阿拉伯人移民區找來半業餘的合唱隊員,給人視覺衝擊力很大。據說莫紮特《紮伊德》的劇本是《後宮誘逃》的練筆,都是描寫土耳其宮廷裏抓來的西歐奴隸如何逃離的故事。但莫紮特本意有這麽崇高嗎?當代藝術家們注入的自由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是否提升了這部歌劇的境界和內涵?而大張旗鼓地批判奴隸製,又能對那些悲慘的人們造成多大的正麵效應?還是僅僅是不愁溫飽的左派自由藝術家們灑下的鱷魚眼淚?

音樂節60周年的大慶,加入了許多政治內涵,其媒體合作方是左派的報紙《解放報》。對於莫紮特的一部很少上演的未完成歌劇,導演的這個製作,可以說是顛覆也可以說是注入了時代精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莫紮特本意定然天真很多。本劇取消了原劇中的對白,但添加進莫紮特的另外一部劇《埃及國王塔莫斯》的器樂部分選段。

盡管有泛政治化的嫌疑,皮特·塞拉斯的功力畢竟深厚,舞台細節的處理非常精彩。在他自己設定的框架和想講述的故事、表達的思想裏,肢體語言的運用、表情的設定、舞台布局和燈光設計都凸現出深厚的內功。導演去掉了原作中大量對白,隻保留音樂。其道理也很簡單:原作的對白不符合現代這個“美國警匪片”版的趣味,而將對白的故事陳述刪掉,用肢體語言反而能更好表達導演想灌輸進去的政治含義。這個部分無疑下了很大功夫,表演非常到位。拋開莫紮特的原始內涵和導演美國黑人警匪片詮釋的衝突,將其當成莫紮特配樂版的21世紀黑人阿拉伯人悲情劇來看,倒真的還不錯。私下裏,皮特·塞拉斯曾說,“我現在隻做新創作的歌劇,那才是正常的我。像這部《紮伊德》,並不是正常的皮特·塞拉斯”。或許潛意識裏,他隻將其當作了另外一部發揮其澎湃想象力的新歌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