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夏龐蒂埃的這部歌劇《路易斯》好得實在出乎想象,以至於我看完之後忍不住要熬夜將觀感寫下來。
《路易斯》顛覆了我印象中的法國歌劇。這部歌劇首演於1900年,在裏麵我聽到了最純正的法國歌劇傳統,來自呂利和拉莫的法國血統;看到了19世紀大歌劇的盛大場麵;可是和前輩們不一樣的是其題材和劇本新穎摩登,作曲深受瓦格納的影響!
《路易斯》的題材非常摩登,並且永遠新潮—被禁止的愛。路易斯是一個蒙瑪特地區的少女,和情郎你儂我儂,然而父母卻反對他們交往。叛逆的少女和情郎私奔,盡情享受著花都巴黎的春天。然而父親卻因此大病,母親將她找回家,但是她和父親爆發了激烈的爭吵:自由戀愛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事裏沒有人做錯了什麽。既然你的身上流淌著父母的血液,父母將你撫養成人,又怎能為了和情郎歡愉而離開家門、拋棄父母?父母一心為你,將你的快樂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你又怎能不顧父母的感受?但另一方麵,正是爸爸媽媽你們的阻止,才使待在家裏變成最大的痛苦和悲傷;在黃金一般的歲月裏,路易斯又如何能夠抗拒花都的招手?第三幕結束時,情郎朱利安對路易斯說:“你保證回到我身邊!”我不禁開始猜測最後的結局:是以死殉情呢,還是大團圓結局?但作者(劇本和作曲都是古斯塔夫·夏龐蒂埃本人)的安排,是暴怒至極的父親將女兒推出家門,然而心生悔意轉頭尋找時,卻已不見女兒蹤影;病重而狂暴的老頭兒趴在桌子上,嘴裏迸出絕望的詛咒:“巴黎!”
這出戲“非常巴黎”。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故事發生在巴黎,導演的製作幹脆就直接采用了巴黎街景和地下鐵站台。當第二幕開始,大幕拉開,看到熟悉的地下鐵站台,每個觀眾都會心一笑。比如,第二幕第一場裏地鐵站台上發生的種種耍寶行為、青年畫家們聚眾搞鬼等;第二場地鐵出口外賣花老頭、川流不息的人潮;第三幕第一場巴黎最典型的“閣樓”外景—窮藝術家和年輕人租得起的唯一地方;第二場又仿佛夜總會裏的尋歡作樂。雖然這部戲在巴黎之外也經常上演,但我疑心隻有在巴黎才會有共鳴並取得應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