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是一個獨特的城市,歐洲曾經最偉大的宮廷之一的所在地。1607年在意大利曼圖阿,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首演,猶如響起了一聲驚雷,標誌著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巨大變革。同一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還是一個6歲的孩子,第一次在凡爾賽狩獵。不過很短暫的38年後,1645年法國就上演了第一部“引進”版歌劇—意大利作曲家弗朗切斯科·薩科拉蒂(Francesco Sacrati)的(La finta pazza)。盡管法國觀眾出於政治原因不那麽喜歡這部戲,但畢竟標誌著一種外來的強勢文化登上曆史的舞台。1673年,法國自己的歌劇誕生了,菲利普·基諾(Philippe Quinault)寫劇本,呂利作曲的《卡德繆斯與赫爾米奧涅》(Cadmus et Hermione)今天被公認為第一部法國歌劇。
今天我們都知道了,法國歌劇的誕生是由一位意大利人完成的,他就是偉大的讓-巴蒂斯特·呂利,盡管他內心認為自己是一個法國人。不過在此之前,來自意大利的影響及法國本土的音樂元素為法國歌劇誕生貢獻了力量。
路易十三時期,意大利仍然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代表著廣大藝術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丞相大人、紅衣主教馬紮林也是出生在意大利,這樣一位對意大利文化推崇備至的當權派,自然傾心於意大利藝術,包括如日中天的歌劇。於是巴黎的宮廷裏有了弗朗切斯科·薩科拉蒂的歌劇,有了後來弗朗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的《愛人阿喀琉斯》(Ercole amante)……而與此同時,法國本土的音樂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宮廷中流行的宮廷戀歌、假麵舞會都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假麵舞會包含了舞蹈、歌唱等多種元素,且極具特色,為意大利所沒有。宮廷戀歌也非常發達,雖然受意大利的影響很深,但基本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其中最有名的作曲家就是米歇爾·朗貝爾(Michel Lambert)。朗貝爾的老師叫皮埃爾·德·尼埃爾(Pierre de Nyert),正是這位先生教給了朗貝爾意大利的“優雅的歌唱方式”。大家注意,這個時候已經是1640年前後,可以推斷,雖然法國當時和意大利在藝術上的差距已經比較小了,但終究落後了差不多二三十年的模樣,但終究一個蓬勃有朝氣,一個已經過了最輝煌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