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年,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大理石宮殿中庭,上演了呂利的歌劇《阿爾切斯特》。如今這裏每天遊人如織,大革命後的七月王朝又修建了兩座宮殿,路易十四的宮殿被狗尾續貂了一把。所幸後世的學者根據曆史上的圖畫,複製出了當時的模型—於是博物館裏,我們能看到三百多年前法國宮廷裏是如何上演歌劇的。宮殿的中庭就是舞台,前方是樂池,舞台中央是一個噴泉。
當時上演歌劇,樂隊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構成樂隊的重要通奏低音樂器就是羽管鍵琴。意大利、弗蘭德斯和法國的羽管鍵琴還有一些細微的不同,其中雙層鍵盤的羽管鍵琴是法國人的特征,其機械構造使得在下一層鍵盤上演奏時,上一層鍵盤連帶也被按下,製造出更加豐富、纖細的泛音。呂利本人對琉特琴的偏愛使得這種樂器在歌劇中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據曆史記載,一整排大琉特琴所發出的低音轟鳴如驚雷滾滾,齊奏效果非常驚人。大琉特琴、低音維奧爾琴、管風琴和羽管鍵琴共同構成了通奏低音的主體,有時候大管也會湊熱鬧,一起演奏通奏低音,加上弦樂組的合奏和木管樂器的豐富音色,基本上構成了伴奏的樂隊。
呂利創作歌劇的效率很高,大概平均下來每年一部。當時的創作可謂是“應景而作”,非常貼近國王的需求、慶祝戰爭勝利等用途,可能並沒有考慮到要流芳百世。後來風水輪流轉,“音樂悲劇”這一獨特的歌劇形式日漸衰落,而被中產階級喜聞樂見的喜歌劇取而代之,已經是百年後的事情了。從此大量珍品放進了故紙堆,留在了圖書館,僅有學者有興趣研究它們。直到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裏,隨著古樂複興的風潮,故紙堆逐漸被翻開,呂利的歌劇被大量上演。那麽呂利的歌劇有哪些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