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和諧之詩:樂遊法蘭西

被忽略的大師——拉莫

字體:16+-

進入18世紀,法國音樂生活的重心逐漸從凡爾賽轉移到了巴黎。當時最盛大的事件—無論對普通觀眾、貴族名流,還是作曲家、樂手等業內人士—都是歌劇院裏的一舉一動。進入18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便是讓-菲利普·拉莫。到了拉莫的時代,路易十四輝煌、金光燦燦的風格已經消退,更為“正常”的審美開始抬頭,相對“樸素”的風格在室內裝飾、繪畫作品、建築風格中都有體現。

拉莫是能夠和亨德爾、巴赫比肩的大師,然而今天的我們似乎忘記了他。他們三位幾乎處於同一時代:拉莫生於1683年,比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爾都大兩歲。作為18世紀上半葉的大師,他們似乎都曾有過“被遺忘的歲月”:巴赫的受難曲直到19世紀上半葉才被重新發現,亨德爾的歌劇沉寂了兩百年,隻有《彌賽亞》和《水上音樂》等管弦音樂為人所知。拉莫的創作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和芭蕾配樂、宗教作品、室內樂和鍵盤獨奏。拉莫宗教作品裏最具代表性的大經文歌絲毫不遜色於巴赫的康塔塔,美豔程度尤甚;而拉莫的數套羽管鍵琴組曲不僅結構謹嚴,更充滿隨處可見的神來之筆,在和聲上也有極大的創新,堪稱法國版的《十二平均律》。

拉莫在歌劇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或者說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們回顧的,就是他所做出的曆史性創新。今天,即使最死硬的號稱“反對人聲聽不進去歌劇”的人們,也絕對無法拒絕如此優美、充滿戲劇感和張力的拉莫、歌劇的拉莫。熟悉拉莫歌劇的人,會不禁隨著他的音樂起舞,或在腦海裏假想著舞台上會出現的舞步……雖然說“標題音樂”的說法源於19世紀,然而早就有了直接描寫大自然的音樂。例如暴風雨的場麵,最出色的樂段我首推蒙冬維爾大經文歌的一節合唱,但拉莫也在歌劇《普拉提》中將之刻畫得極其生動,絲毫不遜色於貝多芬在“田園”交響曲中的描繪。《卡斯托和波呂克斯》裏的葬禮音樂應歸類於曆史上最美麗華貴、最平靜泰然的葬禮場景,我曾想,臨終前或許我會指定這首曲子在我的葬禮上播放;幾首和繆斯女神聯係在一起的配樂絕對絲綢般高貴且絕不落俗套,也隻有這樣的音樂才配得上歌劇中的人物。《殷勤的印地人》裏所選的野蠻人之舞和恰空堪稱當時最膾炙人口的歌劇片段,即便和普契尼的煽情段落相比,也同樣能立刻抓住哪怕絲毫沒有接觸過歌劇的聽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