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觀重點是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但又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同時也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麵。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國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一、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獨立自主是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幹涉與侵犯。每個國家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真正的不結盟的對外政策。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1]中國不同任何國家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中國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也尊重他國人民的獨立自主和道路選擇。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也積極爭取國際支援,發展國際合作,把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與盡量爭取外援,加強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原則有機結合和統一起來。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中國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國之一,始終堅持這些原則。在國際事務中主持公道,不謀私利,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推動國際合作、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看作是處理國際關係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遵循睦鄰友好原則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創造和維護和平友好,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外交方針之一。
二、對外開放理論的主要觀點
我國真正開始對對外開放的研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第一次完整係統地闡述了對外開放的戰略思想,並把其作為一項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同時認為對外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對外開放理論的內容,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對外開放的理論體係,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