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和諧世界理論與中國外交觀念創新研究

第三節 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觀背景下對外開放的實踐

字體:16+-

一、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繼續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外貿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擴大進口規模,促進國際貿易收支趨向基本平衡,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妥善處理國際經貿摩擦。”[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自身實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但我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等一係列老問題依然存在,需要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加快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國家統計局2012年8月21日發布報告說,2003年至2011年間,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1.7%,201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二位,連續3年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但中國對外貿易水平與歐美等發達貿易強國相比,在出口產品產業結構、產品技術含量、產品創新能力以及人均貿易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麵都存在著很大差距。同時,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使得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後產品結構不優化、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突顯出來,並與外部需求萎縮、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等新矛盾交織在一起。以日益增多的涉及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為例,除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相繼加入貿易保護主義行列。其重要原因在於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與中國產品存在越來越嚴重的同質化競爭。這為我們敲響了產業升級的警鍾,事實清楚地表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基礎在於國內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既需要加強貿易政策的引導,也需要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正是適應全球需求格局調整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曆史經驗證明,世界每次重大經濟危機發生之時,往往就是新技術革命孕育發展的起點,也是國際產業新一輪重組和升級的起點。如果不能順應這一潮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不僅將難以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甚至可能喪失傳統的對外貿易優勢,連經濟增長都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