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和諧世界理論與中國外交觀念創新研究

第一節 對外開放觀的演進曆程與時代要求

字體:16+-

綜觀中國對外開放道路,可分為古代對外開放、近代對外開放、當代對外開放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對外開放四個階段。但就其本意而言,我們所講的改革開放就是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對外開放。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中國自古以來就和世界各國各地區有過互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對外開放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對外開放是一個漸進的曆程,同時,有其深厚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

一、對外開放觀的思想基礎

對外開放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是世界曆史的一種客觀發展趨勢。同時,對外開放也是世界各國相互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不斷聯係和交往的一種狀態。我國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觀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對外開放思想

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對外開放觀的敏銳把握。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對外開放”的概念,但他們通過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在其經典著作中,都揭示了對外開放的思想內涵。

生產力的發展使對外開放成為曆史必然。“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來了。”[1]社會分工的擴大促進了國際交往和國際貿易,也推動了民族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麵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2]由此可見,隨著現代生產方式的擴張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民族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對外開放成為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