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二節 河運再興

字體:16+-

經過中法戰爭的打擊,要求實行河運的呼聲激漲,這極大地推動了清代河運漕糧的進行,成為清代自大規模實施漕糧海運以來,最為重要的河運階段,河運幾乎有回光返照之勢。

光緒十二年(1886),由於朝廷中支持河運的勢力大增,兩江總督曾國荃和江蘇巡撫衛榮光也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故決定提出將江蘇的5萬石漕糧試行河運。江北漕糧自然是要河運的。漕運總督鬆駿也參與到這次的河運行動中來。運完此批漕糧後,江蘇方麵竟然為11人請獎。戶部在審核的時候原本打算刪減一些,但是江蘇卻堅稱,這次河運正值天氣亢旱,官員們於炎風烈日中奔走非常辛苦,實在是減無可減。

本年河運的確非常狼狽。江北及江蘇回空的漕船,行駛到東昌阿城上閘遇到阻礙,船被擱淺。借黃河之水灌入運河中,使得新閘口外淤積成了平陸。而閘內至五裏鋪的這一段也淤塞,挑夫們非得要提高報酬,否則不肯開工清理淤泥。經過東昌府程繩武的開導,終於在九月初六日開工,晝夜趕挑,到二十日完工。各船抵達了陶城埠口門時,發現黃河的河床比當地河流的河床高出了一尺有餘。接著,官員們開放大壩放漕船通行,才出運六十餘隻船,黃河水陡然傾落,口門處就立即淤塞,不得已隻能前後築壩,雇夫拖曳漕船。十月初二,船隊抵達十裏鋪,但是新閘內外的淤塞更為嚴重。通過雇夫拖挽,連夜搶辦,並派遣官員馳赴南柳林閘,直到十六日,才將江北、江蘇回空漕船全部幫挽入運河,得以陸續南下。

黃河淤塞過甚的問題也確實一直讓清政府很頭疼,德國工程師白特概在此年接受了山東巡撫的委托,到黃河下遊勘察,並且製訂了一個治黃的計劃,而且“這個計劃曾引起同法國競爭者在供應浚泥機上的一場鬥爭”,但是治黃還是毫無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