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一節 出售招商局

字體:16+-

中法戰爭與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曆史上的著名戰爭,不僅深刻影響了清代的政治格局,對漕糧海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其一,在戰爭期間,漕糧海運飽受侵襲,步履維艱;其二,在戰爭結束後,清廷內部河運的呼聲加劇,海運的安全性受到強烈質疑;其三,甲午戰後,清朝財政麵臨嚴重危機,作為償還債務的重要手段,大規模漕糧改折開始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還為漕糧改折詔的頒布,做了必要的鋪墊。

從光緒九年(1883)至次年四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企圖進而入侵中國,中法兩國軍隊在越南展開激戰,光緒十年四月中法訂立《簡明條約》。六月,法軍又再次挑起戰爭,進犯台灣,並在馬尾海戰中全殲福建水師。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也在繼續,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清朝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戰爭局勢。最終中法雙方議和,光緒十一年四月,李鴻章與法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了不平等的《越南條款》,中法戰爭宣告結束。

對於漕糧海運而言,在中法戰爭期間,首當厄運的就是招商局被迫出售給美國旗昌洋行。中法戰爭前夕,法軍的艦隊在中國沿海進行海盜式的騷擾,蓄謀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此時,招商局承擔著運輸軍需物品和搜集法軍情報的重任。光緒九年(1883)三月,法軍侵占了招商局設在越南海防的棧房以及存放在該處的軍米,招商局被迫停止了在越南的營運業務。唐廷樞曾與法國總督就此事進行交涉,但是毫無結果,唐廷樞又在法國的報紙上發表文章說明事實真相,並與法國有關官員晤談,仍未能解決。李鴻章也曾出麵同法國駐華公使交涉,同樣毫無進展。

唐廷樞像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後,法軍揚言要攔截海運船隻,“遇船劫奪”,招商局的船隊麵臨著巨大的威脅。為保存民族航運業,在李鴻章的支持下,招商局作出了將輪船名義上暫時出售給外商,以便換旗行駛的重大決定。當時,招商局的主管人員頻繁更迭。光緒十年二月,鄭觀應受粵東防務大臣彭玉麟的委托,前往廣東辦理軍務事宜。四月初,唐廷樞又奉命北上處理開平煤礦的有關事情。所以實際上主持局務的是李鴻章的親信幕僚馬建忠。